谢逸枫:2012调控盘点 2013调控预判


谢逸枫:2012调控盘点 2013调控预判
 
   导读2012年,中国楼市调控力度最大、政策最密集、高层放话最狠的一年,也是政府与开发商博弈最激烈的一年。在观点层面,则形成两大派层的博弈:楼市春天派与楼市唱衰派。无论是官方、学者,还是开发商,都为此各抒己见,纷纷预测楼市预期,更有好事者为此对赌。在操作层面,则形成了两大层面的博弈:中央政府调控政策与部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政策的博弈;政府调控政策与开发商对策的博弈。但楼市价格并未真正降低,房价出现上涨,市场上再次出现抢购潮。地价并未下降,再次出现地王,面粉贵过面包时代来临。房企销售业绩并未严重下滑坡,销售目标与完成任务好过2011年。房地产调控并未出现更严厉的政策,调控微调城市达到60个。不过,房地产调控并未“走远”,这一场针对房价与地价的市场与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房企之间拉锯博弈的喜与忧,已经“往事难回首”。
 
   1998年以前,中国城镇居民对于解决住房一事基本依赖于“福利分房”,即由工作单位将房屋按行政级别、工龄等条件,分配给职工租住,“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2012年,是巩固年,或是微调年,亦或是一个赌场下,各方的博弈年。为了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不放松房地产调控;一些地方政府不断地触碰调控“限购令”红线,可是无疾而终,最终30多个城市转向公积金贷款的微调;2次降准、3年来首次降息。于是,开发商在赌,购房者在赌,地方政府也在赌。

   中央抑制不合理需求,总理今年多次提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另一方面,支持自住型合理需求,30多个城市微调公积金贷款、首次置业税费减免等;货币政策方面,上半年2次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三年来首次降息,有力地存进了观望情绪的缓减和购买力入市,致使年中多个城市在6、7月份出现成交量上涨。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加强保障房建设。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消息,今年1-10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22万套,基本建成505万套,完成投资10800亿元,提前完成年度700万套新开工任务目标。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工量目标为3600万套,2011年至今开工约1700万套,预计2013年该目标约为600万套。

   2012年保障房建设目标的制定,已开始摒弃此前“自上而下”布置任务的模式,而是根据“按需申报、自下而上”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地资金、土地、续建项目等因素确定。这一举措表明,中央在保障房建设量的问题上开始倾向于“以需定建”,根据地方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年度建设目标。此外,征收房产税一直在“民间”流传。财政部、住建部不断对外宣称“房产税正在向全国逐步铺开”,各地纷纷酝酿方案,不少业内猜测:新一轮房产税试点或将在年底确定。十八大后,中央仍然紧守调控大门,在本届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行业未有过多提及,但调结构保民生无疑是新一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房地产行业恰恰与这两项任务息息相关。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

 

   在楼市调控近一年来,全国已经有60个城市出台相关微调政策。而在每一轮的成交回暖中,都是先有调控放松信号放出,最终却都以辟谣结束。一轮轮的试探与博弈始终贯穿在2012年的楼市中。我与上海易居研究院杨红旭的预判结果也是一致。杨红旭认为,2012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乏善可陈,因为政策基本没变化。中央政策,只有两点可以说说。一是,在总体继续从紧的前提下,对于首套房贷定向宽松,多数银行的首套贷款皆可打折,多为85-9折。二是,进入下半年后,频频重申调控不动摇,尤其是7月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7月7日,总理在江苏调研时强调:绝不允许房价反弹。7月19日,国土资源部、住建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防止房价反弹。7月24日,国务院决定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市开展专项督查。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下半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防止房价反弹。效果应该是有一些的,比如8-10月份部分城市住宅成交量已有所下滑,房价涨涨幅也略微回落。但是,由于没有新政策,房价总体仍旧上涨,甚至11月开始加速上涨。很多人疑惑不解,既然中央政策全年没放松,为何楼市还会逆转、回暖?主要是货币政策放松了,尤其是6、7月连续两次降息,不仅降低了行业的融资成本,也助涨了购房者的乐观预期。从外部看,6月美国推出QE3后,全球流动性趋松,人民币也快速升值,部分热钱进入中国。当然,热钱聚积香港的现象更为突出,房价高涨不止,迫使港府推出特别印花税打压房价。

   上半年政策总体仍紧,但已结构性放松,突出表现在首套房贷利率持续下滑,部分地方政府出政策保护刚需。绝大部分地方政府不再公布限价目标。随着住宅成交量的持续反弹,年中或下半年政策放松的可能性降低,即便是保持当前的调控力度,房价也会止跌反弹。但由于经济下滑超预期,官方原认为一季度触底,结果延后,所以下半年政策仍存在放松的可能性。尤其是地方政策,还将继续或明或暗的放松。上半年,房产税试点城市并无扩大,但下半年仍存较大可能性。二套房贷,5月的官方口径仍是:二套房贷继续从紧,下半年放松的可能性较小。三季度政策变数大。按当前市场态势,三季度房价可能止跌反弹,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较差,中央会否出台新一轮的打压房价的政策,存在较大变数,左右为难。经济越差,则出新政的可能性越小。如果直至四季度(尤其是18大以后)房价才小幅上涨,则出新政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下半年,限购、限贷不会退出。但部分地方政府在限购方面,还会有小动作,明着放松,会被叫停,暗地里放松是方向。

   杨红旭认为,2012年货币政策放松、中央政策死守、地方政策微调突围。货币:中国经济将会复苏,CPI上行、降息停止、流动性趋松。中央:限购从严、税负增加、房贷收紧、长效机制。地方:跟随中央大方向走、房产税试点、土地改革试点。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言: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收紧政策,或者出台新一轮调控政策,势在必行。具体时点,预计春节过后至5月期间,可能性较大。随着经济弱势复苏、CPI上行,货币政策也将由宽松转为中性。但是,在市场短周期步入上行通道后,即便是有新政打压,楼市也不可能立即大幅降温,2013年震荡上行加高位盘整的可能性较大。

   盘点2012年楼市调控总体基本层面,两字足矣-“拉锯”,即中央与地方,房价与地价,政府与房企,收紧与微调事实上,去年也是中国楼市调控以来“拉锯战”最激烈的一年。延续2011年的调控态度,“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为2012年的楼市调控定下基调。2012年是中央政府围绕房价与地价为调控目标的房地产调控最严厉、最大尺度、放最狠话、最密集的一年。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长期跟踪统计: 2012年中央政府部门与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会议、考察会议、督查会议、调研会议、国务院、住建部、发改委、国土部、统计局、央行、财政部、税总局等部委及国家、部、局、司等主要领导人、负责人)共70余次表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不放松, 30次强调加强保障房建设、16次强调房价合理回归,10次强调决不让房价反弹,5次强调决不让调控反复,5次提到约谈问责。楼市在“寒冬”中艰难前行,有挨不过冬天的地方开始试探调控底线。芜湖、上海、石家庄、南京等数十个城市在上半年陆续出台放松限购条件、分期支付土地出让金、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微调政策。不过,多数微调在出台几天内便夭折。

   展望2013年楼市调控总体基本层面,两字足矣-“拉锯”,即中央与地方,房价与地价,政府与房企,收紧与微调。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复苏、CPI上行、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变宽。如果一旦房价的持续大幅度上涨,则收紧政策,或者出台新一轮调控政策。但是,2013年房价不存在暴涨的前题下,政策维持不变,或者出现更多的城市微调。一则行政手段:48个城市的限购从紧,但不再扩容;三套停贷依旧;限价部分地方的放松条件;限利润与限售的政策会名存实亡。二则税收手段:房产税扩容难;契税、营业税、个调税、土地增值税不会加码,印花税会有优惠政策。三则信贷手段:首套贷款利率优惠的城市不会减少,会增加。利率优惠幅度回归。二套房贷保持不会。四则土地手段:增加供应,控制地价。五则保障房建设由开工率到注重完工率。六则商品房预售制度不会取消。七则价格控制目标名存实亡。八则新降息与降准至少1次到2次.

   我与上海易居研究院杨红旭的预判部分是一致。杨红旭认为,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收紧政策,或者出台新一轮调控政策,势在必行。具体时点,预计春节过后至5月期间,可能性较大。随着经济弱势复苏、CPI上行,货币政策也将由宽松转为中性,不会再降息了。1、行政手段:限购从紧,地方苦逼,但不再扩容;三套停贷依旧;限价部分地方重启、从严。2、税收手段:房产税扩容;契税、营业税、个调税、土地增值税,其中之一或之二将加码。3、信贷手段:首套贷款利率优惠减少,二套房贷从紧升级。4、土地手段:增加供应,压制地王。

   我认为,目前中央房地产政策储备主要包括扩大房产税试点城市、提高二手房交易税费、提高首套房贷首付、重启价格控制目标、房地产贷款再收紧、限售、限利、扩大限购限贷的城市和延长时间、约谈和问责地方政府官员、商品房预售制微调、加强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加强普通住宅土地供应、加强土地空置打击力度、加强保障房建设力度。降房价靠中央短期凶猛的打压手段和临时性的行政措施,永远是治标不治本,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房价和住房问题,应该采取长期性和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多管齐下”,方可彻底根治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一是去成本化。先降地价与税费。二是去土地财政化。改革土地制度与税费分配制度。三是去资本杠杆化。改革房地产项目资本金制度与商品房预售制。四是去流动性化。控制货币与信贷投放量。五是去住房单一化。完善住房体系。六是去供应缓慢化。加快土地和商品房及保障房有效供应。目前依然存在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储备随时准备实施的可能性,从实际情况看,未来中央房地产调控主要是“维持既有政策,以完善与修正现在的政策为主,再度调控加码的可能较小,避免调控过头,影响到稳增长。从市场整体来看,中央把稳定市场和房价预期管理成为2013年首要调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