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文化


  “无人知是荔枝来”。我小时候,没有见过荔枝,甚至不记得听说过荔枝。上大学之后,才知道荔枝是中国南方所产著名水果。1980年代后期,西安荔枝销售火爆,那时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工资收入,也因此也就有了“口福”,我吃到了荔枝,尝到了荔枝的味道。说实话,我第一次吃荔枝,并不感觉荔枝有多么好吃,我甚至觉得荔枝的味道生涩、有问题,以致于我以为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哗众取宠之嫌疑。再后来,有机会到深圳挂职锻炼,在一家荔枝园内,我吃到了新鲜荔枝,这次确实感到了荔枝好吃,美味难得。由此,也刷新了我脑海中关于荔枝的记忆。但也不至于像苏轼所夸张“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要是多吃些荔枝的话,胃就一定有意见,意见严重了就不舒坦,就会闹腾。

  “遣向崖州吃荔枝”。最早记载荔枝的是汉代《上林赋》。荔枝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北宋时代蔡襄所著《荔枝谱》是世界最早荔枝专著,记述了中国荔枝产地、品种、种植、虫害、物候、加工、食用等情况。我国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宜宾一带秦汉时出产荔枝。记述西汉杂史的《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世纪汉朝刘邦称帝,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也就是说,中国的荔枝栽植史在2000年以上。荔枝原产于中国,以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为四大产区。蔡襄在《荔枝谱》写道:“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张九龄身居高位,其《荔枝赋》影响甚大,其中写道“南海郡出荔枝焉”。荔枝是深圳、东莞的市树。在唐宋之前,这些地方是中国“欠发达地区”。常被朝廷作为流放罪犯之地,流放海南诗僧惠洪写道:“老天见我流涎甚,遣向崖州吃荔枝。”在惠洪流放之前,苏东坡就被流放至海南,所以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中味道是真心实意,还是一种自我解嘲,不得而知。目前,已经引种荔枝的有东南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马达加斯加、以色列和墨西哥等。

  “果美者厥有荔枝”。荔枝是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树冠广阔,枝多拗曲。树高10米,野生可达30米。树皮灰褐色、不裂。小叶2-4对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2厘米。花期3-5月,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梗纤细,长2-4毫米。果期5-8月。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2-3.5厘米,果皮有鳞斑状突起,成熟时鲜红或紫红,果肉半透明凝脂状。张九龄是荔枝之乡人,其《荔枝赋》写道“果之美者,厥有荔枝。”又云“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更有赞美之词:“且欲神於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称赞荔枝比天降甘露神奇,岂能与湘橘相提并论?用葡萄来作比拟,也是古人的一大过错!将荔枝推崇至极致。荔枝被称之“果中牡丹”,“果中绝品”,“人间仙果”,其色、香、味皆美,与香蕉、菠萝、龙眼合称“南国四大果品”。但荔枝不耐储存,容易变色变味。荔枝除鲜食、干制外,果肉还可罐制、渍制、酿酒和制成其他加工品。核入药为收敛止痛剂,治心气痛和小肠气痛。木材坚实,深红褐色,结构细密,纹理雅致,耐腐,为上等名材,被称之为“中国酸枝”。荔枝花是重要蜜源,荔枝蜜为岭南特产,琥珀色,荔枝花香浓烈。

  “快剥千颗轻红肌”。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有限,加之植物的区域表现有所不同,因此常出现同一种植物不同名称的现象。就荔枝而言,在古代有离枝、离子、荔子、荔支等写法。古人之所以将荔枝称之“离枝”,意为“离枝即食”或“不能离其本枝”。白居易曾写道“此果若离开树干,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味变,四五日后色、香、味都已没有存,所以名离枝”。因《蜀都赋》有“旁挺龙木,侧生荔枝”记载,有人便以“侧生”代指荔枝。荔枝色红,宋徽宗《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有人便将荔枝称作“丹荔”。杜甫流落巴蜀期间曾在《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中写道“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支”。王十朋“荔枝初熟饤金盘,手擘轻红子细看”。黄山谷“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此中皆用到“轻红”诗语。后世便有不少人以“轻红”代称荔枝。

  “想见当年十八娘”。据《枫亭志》载,宋南人陈洪进(枫亭人)有个女儿名叫陈玑,排行第十八,故名“十八娘”。这位姑娘同情民众疾苦,变卖金钗首饰,帮助老百姓挖掘了一条从枫亭到涂岭驿坂溪的管道,以灌溉两岸农田,并在管道两旁种植荔枝。营造了“飞焰欲漫天”“红云几万重”的景观。这种荔枝香味尤绝,后人感激陈玑,将这种荔枝取名“十八娘红”。苏东坡“红绡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蔡襄把“十八娘红”誉为“绛衣仙子”载入《荔枝谱》。现在,“十八娘红”已消失,但因荔枝栽培历史悠久,留下不少荔枝古树。福建省果树资源普查队记录了一株名“蒲”的荔枝树,树龄900年。类似老树尚存数十株。福建莆田有“荔城”美誉,“荔城无处不荔枝”。在莆田,百年荔枝树并不鲜见。有一株“宋家香”古荔枝树种植于唐天宝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岁。蔡襄《荔枝谱》记载“宋公荔枝,树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广东新兴国恩寺有一株古荔枝树,至今1300年。可见,荔枝树生命力之坚强。

  “一骑红尘妃子笑”。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但因“土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死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就是说,汉代皇家已经深爱荔枝,从南方引种未能成功。只得依靠岁贡来解谗了。从中也可看出,皇帝何等残忍,何等奢侈纵欲。有这里联系到唐朝“贵妃笑”就已经文明多了。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虽然占用国家资源以满足个人私欲,但毕竟没有汉代“守吏坐死者数十人”那样野蛮。让贵妃笑的荔枝从何而来?一直存在争议,我也看过一些材料,觉得从岭南而来不太现实,最大可能就是来自距长安较近的地方,比如《华阳国志》所载宜宾一带出产的荔枝比较靠谱。根据《程氏遗书》所载:“仁宗一日思生荔枝,有司言已供尽,近侍曰‘有鬻者,请买之’。上曰‘不可。今买,来岁必增上供之数,流祸百姓无穷’”。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见历史发展进步的轨迹。

  “知是荔枝龙眼来”。早在梁代荔枝就开始出现在诗中。梁代刘霁《荔枝》:“叔师贵其珍,武仲称其美。良由自远至,含滋不留齿”。至唐宋以下,文化名人和诗家写过许多荔枝诗篇。杜甫《解闷》:“忆过泸戎摘荔支,青枫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翠瓜碧李沉玉甃(zhòu),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绢绢长远生。侧生江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害马翠眉须”。在轻松漫议的氛围之中达成忧国忧民、针砭世弊之的。其中,尤以大文豪苏东坡《荔枝叹》最给力:“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永元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休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自西汉以来,荔枝一直就是贡品,因荔枝产地与京城相距遥远,此事颇为艰难,劳民伤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奢侈浪费民脂民膏。此诗具有针对性,体现了苏轼的进步思想,尖锐地指出统治者的开颜一笑,往往构建在百姓“颠坑仆欲、惊尘溅血”之上。从“君不见”转入现实批判,点名揭露权臣进贡茶叶和牡丹两事,讽古刺今,无私无畏。

  龙眼本是荔枝奴。龙眼与荔枝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龙眼也被称之为“亚荔枝”、荔枝奴。明代王象晋《龙眼》:“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的睬赛玑珠。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应同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民间有“南方龙眼,北方人参”之说。龙眼树与荔枝树同为无患子科植物,其树形相像、叶子也相像。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龙眼与荔枝的果实结构也非常像,剥皮去核取肉食用;龙眼与荔枝的地理分布区基本重叠,果实成熟期比荔枝略晚一些,两者同样具有2000多年栽植史。龙眼与荔枝都是岭南四大水果之一,共享“果中珍品”之殊荣;龙眼与荔枝都是岭南重要蜜源植物,龙眼蜜与荔枝蜜齐名;龙眼与荔枝材质相似,结构细密,耐腐蚀,不易虫蛀,是名贵木材。“龙眼树”三个字寓意深刻,龙,代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眼,代表光明、向往未来;树,代表生命的力量,发展与繁荣。龙眼树就是光明之树,希望之树,发展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