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劳动价值论的“破”与“立”(34)——社会生产消费等是有机的整体


话说劳动价值论的“破”与“立”(34)——社会生产消费等是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社会;生产;消费;整体
人类要依赖空气、水和食物等诸多物质资料才能生存;自然界中除了空气、水等有限的几种物质资料之外,其他人类所必需的能直接满足我们需要的诸多物质资料是有限的,不足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艰苦的物质资料“生产”,就必须把自然界中不能直接满足我们需要的资源通过劳动改造成能够直接满足我们需要的物质资料。这种改造过程是很艰苦的,因此人类始终追求能用较低的活劳动强度、较少的活劳动时间耗费去生产出同样多甚至更多的物质资料,使我们能够得到更丰富的效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凡是人类为获得满足需要的效用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不包含非正义的掠夺等等行为),就特称为劳动。劳动生产力,关注的是人类整体在生产中的改造自然资源满足需要的效用的能力。
我们知道,当各个人孤立单独地、只运用自身的体脑能力,并且像鲁滨逊那样只是为了自身而劳动时,存在着很多的弱点:诸如第一、他个人的力量过于单薄,不能完成稍为重大的工作;第二、他个人的劳动因为要用于满足他的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他在任何技艺上都不可能达到出色的水平;第三、他个人的抗意外挫折的力量很差,任何意外挫折,都不可避免地要招至苦难甚至是灭顶之灾。但是,由众多人群、众多复杂关系组成的有组织的社会给了他孤立的个人这诸多方面不利情形提供了有效的补救。借着协作所产生的集体力,我们总体的劳动能力提高了;借着优化分工,我们各人的特殊才能都得到发展并增长了;借着互助,我们总体抗意外和偶然事件袭击的力量增强了。孤立的个人只有依赖社会整体,才能弥补他个人的弱点。因此人类只有通过协作、分工和互助,才能有效地提高每个人的以及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力,这体现了万事都互相效力的真理。因此在讨论人类劳动过程时可以说:人类整体社会化劳动过程总是在分工背景下的劳动,总是在某种与他人他种劳动相协作下的专业化劳动。而社会正是由这样一种人群组成: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效力而使得每个人都克服了自己孤立单个人无法克服的障碍,使得每个人在力量、能力和安全等方面都获得了有效的保证。社会或人群中的协作、分工和互助等互相效力的方式,可以用“交换”这个词加以概括——因为没有交换的社会和没有社会的交换都是不可想象的。
评点劳动价值论时必然回避不了关于“剩余价值”与“剥削”这类敏感的问题。本系列评点的前言所指出的马克思的三大失误也是为了讨论这类敏感的问题而铺路的。现在再先讨论怎样看待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怎样理解工资和资本等等的问题,这将有助于说清楚我的观点,因为立足于矛盾对抗或立足于和谐统一,所得出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知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工作者、直接劳动者等等总体的共同劳动,社会化大生产才能顺畅进行。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工作者、直接劳动者等等各自的活动都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劳动,都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为商品价值。马克思把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工作者、直接劳动者等等共同劳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商品价值,简单化的当作只是由在生产第一线的雇佣的直接劳动者创造的,这实际上是忽视社会大生产的客观实际过程,带有个体小生产者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的追随者和捍卫者们囿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在当代投资者与经营者、管理者、科技工作者、直接劳动者等等出现分离的条件下,把他们共同劳动所表现出的商品价值,只是简单的与时俱进地排除掉投资者后,当作只是经营者、管理者、科技工作者、直接劳动者等等的共同劳动所表现出的价值,则仍然是以个体小生产者观点看待社会化大生产,谈不上是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社会化的合作生产的系统的整体的共同劳动中硬要精确区分出参与者各自的贡献是不可能的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中提倡所谓“谁创造归谁所得”的提法是不可能做到的不现实的遐想!因为人类社会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利用前人劳动成果以及分工合作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化大生产。在利用前人劳动成果以及分工合作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系统的整体的共同劳动中如何能鉴别出谁谁创造了什么?现代人都清楚,像孤岛上的鲁滨逊一个人所组成的社会里那样单凭他自己自身的体脑能力的劳动所能得到的满足,和由众多人群组成的整体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为每一个人的劳动所能提供的满足,两者之间的差距会有多大!社会中每个成员劳动所能得到的实际消费量远远超过他孤立的单个人单凭自身的体脑能力劳动所能生产的成千上万倍!他所能获得一切都可以通过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用自己的劳动去交换而得到(当然不可否认,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单个人意志无法左右的在某种权力控制下的不平等交换现象,但这是分配与交换领域中的问题,甚至是权力与暴力的问题)。即使最微不足道的任一个人,都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他单凭他自己孤立的劳动在一生中都无法独自创造出来的享受!我们今天所享用的许许多多东西,都是世世代代许许多多先人的劳动成果的再现(他们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了,但以社会化的潜劳动的形式留下了他们的剩余劳动),使人们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消费之间都是明显不成比例的,对此我们应感激社会世世代代所积聚下来的社会化的潜劳动,我们都从社会所积聚的社会化的潜劳动中得到了恩惠。这还说明了社会分工与交换机制的强大作用。当然,具体的有些家庭由于家庭人口众多,体弱多病,意外灾害……造成的消费欠缺,这是另外性质的问题。
从另一角度考察,把整个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整体从事社会化大生产来看待,就犹如是一个人的身体。社会中的每个人对于社会整体生产来说都只是一个肢体(器官),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和功能。正如我们一个身体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作为身体上的一个肢体,所有肢体都必须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音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道呢?……拉。封丹有一则“四肢和胃”的寓言,大意说的是手和脚这对难兄难弟,忙活了一天,累得手酸脚软,就把怨气出在胃上。说是要是没有我们,你胃只能喝西北风去。我们忙活全是为了你这吃现成饭的胃。因此双手不再找食,双脚不再挪步,要让胃自己去找食。结果过不了多久,可怜的四肢个个垂头丧气。因为没有胃肠的消化吸收,心脏就不能供给营养充足的血液到四肢去。因此孤立地看似“不劳而获”的胃,实则为人体的整体利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则寓言用意很明显的是教导人们看问题要有系统的整体的观点。类似的寓言还有一些。我们对劳动价值论中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绝不能停留在寓言中的手和脚的认识水平上,也应该有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整个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庞大的分工合作体系。虽然各人所处的位置或其所生产的商品包含有各自劳动的付出及社会贡献,但由于没有办法直接量度各人有效劳动付出的大小,特别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所以只能采用市场机制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进行社会评价,社会用货币对每个人的劳动或劳动的结果进行评价以表示承认和补偿。因此商品价值在本质上是在社会化生产系统中,社会对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付出或其付出产生的社会贡献的大小的一种量度或评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经营者(厂商)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价值增殖(他们自己则认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劳动的价值),就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就要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的、非人力的)的利用方向进行比较选择。这种比较选择,就表现为投资者、经营者的复杂脑力型劳动,如进行国民经济状况分析、厂址选点、可行性分析、股票市场预测、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聘选任用以及直接劳动者的培训组织等等。这种复杂的脑力型劳动,从劳动所需要素质来看并不比生产第一线的直接劳动者的重复性劳动逊色,相反,这比一般劳动者的重复性劳动要复杂得多,所冒的风险也大得多,因此在商品价值分配时说“风险与收入成比例”也许比“谁创造归谁所得”更具有可行性。如果真如马克思所说(马克思假定资本的增殖额DG恒为正值),资本家只是简单地凭借资本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则资本家的任何企业都应该永无破产之虑,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实际上资本的增殖额DG可以为零或负值)。投资者通过投资活动,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社会性的潜劳动,合理使用劳动对象,缩小劳动空间,节省劳动时间,使众多劳动者在一起劳动所产生的结合力或协作力大于个别劳动简单相加之和,特别是专业化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这些都会减少商品生产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就表现为超额的社会价值。
斯密是第一个系统地揭示人类分工是如何提高人类整体和每个人的劳动生产力的人。分工的效果表现在:“第一,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第二,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第三,随着简化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本需要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斯密:《国富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分工呢?我们知道,上帝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自然条件有差别的产物,适农则农,适牧则牧;分工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使自然条件得以充分利用。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能力也是强弱不等的,即我们每个人并不拥有同样的力气、智慧、以及才能等等(亚当与夏娃的两个儿子就开始了分工,一个务农,一个放牧)。第二次社会分工是劳动力的技能差别的产物,长于农牧则农牧,长于手工则工;分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又反过来促进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发展与发挥。由于专业化分工,专业生产者可以用比普通消费者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成本提供某种商品,否则,像自然经济那样如果只由消费者自己生产,要么成本很高质量很差效率很低,要么根本生产不出来(等效于生产成本为无穷大)。通过商品交换(买卖),则可各得其利。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人,几乎没有一样生活用品是自己直接生产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品交换专业化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随着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直接交换影响了效率,于是商业独立为专门产业,商业的独立提高了交换效率,同时把工业企业从交换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生产,从而间接提高了工业效率。也就是说,商业劳动也可表现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金融制度的出现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使沉淀的闲散资金流动起来,同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金融劳动也可表现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其实,其它创新同样会表现为剩余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
自然资源的“差异”和人们先天存在的“才能差异”是分工与交换的初始原因。在“话说”(1)中我们曾简单地指出分工与交换的作用,而分工与交换的偶然但不断地进行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好处,会进一步促使人们各专于一业而分工并发展了交换。而分工与交换一旦启动,它便不断地促使人们更加专业化,从而产生由分工造成的后天“才能差异”,进而成为进一步扩展交换并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当然,在为什么引起交换的问题上,斯密的论述本身还是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说:“我们不把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列入研究范围。”[同上,7]在另一处他却又说:“比如,在狩猎和游牧民族中有一个擅长制造弓矢的人,他曾用自己制成的弓矢交换别人的家畜或兽肉,却发现与猎人交换所得,比他亲自到野外捕猎得到的还要多。他为了自身利益打算,就把制造弓矢当成自己的主要业务,……人们从这一现象上得到了鼓励,开始从事一种特定的业务,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得到了磨炼,因而能够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同上,8]前一段话认为对交换的原由没有分析的必要,而后一段话则是在分析交换的原因,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绝对优势原理”的分析。上述这种自然资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才能差异”使得交换协作才有重大的意义。如果没有交换与协作,上述差异不但不能为我们带来社会和谐和幸福,反而会加剧我们的对立和贫困。在人们共同建立的社会集体中,通过交换与协作,劳动能力、自然资源和资本都能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人们可以彼此分享的东西也就更多了。每个人都可以彼此分享其他成员的优势能力,这才能真正做到各尽所能并建立起和谐社会!只关注“差异就是矛盾”,只强调对立与斗争,沉湎于是手与脚养活脑与口抑或是脑与口养活手与脚这样的谁养活谁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片面性且无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为人类社会的组成是和人体一样,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当然,肢体中的有害的赘生物是应当及时消除的!如何消除,就是从医学上考虑,也要比较各种方法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