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石川:日构筑对华包围圈真能围住中国吗?


 虽然今天在说日本安倍主义与其五点主张时,首先到的是日前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郑哲敏、王小谟所涵盖的政治内涵。但我们还是在人民日报19日告诫“日本不要作茧自缚”后,对照了1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所说的,“我重申了美国在尖阁群岛问题上的长期政策和我们的条约义务。就像我以前多次说过的,虽然美国在这些岛屿的终极主权上不采取立场,但我们承认它们是在日本的管辖之下,我们反对任何寻求破坏日本管理权的单边行动,我们敦促各方采取步骤防止事故,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分歧”与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所说的“虽然尖阁群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基本立场,日本不会退让,仍会坚持,但我们有意冷静应对,以不挑衅中国”。

 

尖阁群岛,是啥幌子?中国的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也。细细捉摸二人的这番对话,给人的第一感觉希拉里的表态意在得寸进尺。但这种得寸进尺实际上是十分无奈的。固然它早就超出了美国过去对日本的安抚范畴,在力挺日本。在这一点观察人士已经说的很清楚,希拉里与岸田文雄的谈话并没有多少新意,美国官员早在正式场合将钓鱼岛称为尖阁群岛;重申条约义务是美国官方在与盟友会谈后必定重申的;在主权问题上不选边,承认钓鱼岛在日本管理之下,这是美国的一贯立场,今天局面本来就是美国在40年前安排的;通过和平对话处理分歧,也是美国对国际争端的惯常表达。

 

是的,“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蜘蛛网固然难缠,但它并不是无缝可钻。在我们看来,希拉里的谈话有新意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如何摆脱过去固有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及被外界广泛质疑的“韬光养晦”,释放正面冲锋与突围的勇气。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早做过示范,他用极少兵力及劣势武器干掉了装备精良的板田联队。虽说因为违抗军命,差点去背了大锅,但最后还是功过相抵了。

 

提起这件事,是想说人民日报“钟山”文章中的日对华设立包围圈只是臆想,显然不够。而在于中国是否能够继续突围与实际控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其它领域的主动权。目前还不错,首先中国借助岛争机遇,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一方面海监船、渔政船进入钓鱼岛附属岛屿,进而实现了对台湾防卫体系的突破。过去这里是属于台湾宜兰县的。同时,又将中日长期潜伏问题摆到台面上,实现二战后六七十年间对钓鱼岛争端的面对面摊牌。并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南海舰队、东海舰队进入太平洋演习,让中日岛争之外的南海争端得到平衡。

 

从接下来中国做出“准备打仗”的姿态来看,它又给实现突围增加了更多的筹码。在这一点上,一个人显然打不起来,要么是日本先动手,但它需要美国的点头。只有美国在武力及后续军事补给上全力支持日本,才可能打得起来。这一点能做到吗?先不说日本民众对美军驻扎日本基地的反感,从伊拉克一战已让美国灰头涂脸,阿富汗战争也没好结局来看,当美国面对堂堂大中国,美帮助日本发动钓鱼岛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它会骚扰不断,但直接出兵打中国,可能性并不高。原因很简单,真要发动战争,对于中国来说,完全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即“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而美国需要长途奔袭。

 

也就是说中国并不是伊拉克,也不是朝鲜。美国可以找出一个没有理由的理由去打伊拉克。朝鲜发展核子武器,敢告诉美国他要试爆,美国都还不敢打朝鲜。美国挑战中国战争的可能性不高,只能想其它办法。何况美国介入钓鱼岛事件,最大的利益就是遏止中国崛起。但它能挡的不住吗?当然不能。很简单,美国越是挤压中国,中国就会越是强劲,固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国国民所得、生活条件还差很多,但想阻挡中国却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见,中国不在此时做出突围与冲锋的姿态,更待何时?不得不说,这一点“钟山”文章中所说的:“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领土主权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日本在钓鱼岛的任何图谋终将失败。当务之急是日方拿出诚意,与中方共同努力,为通过对话和谈判妥善解决和管控好有关问题做出切实努力。安倍没有任何资格侈谈海洋权益和航行自由,觊觎邻国领土、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正是日本。耍小聪明骗不了任何人,也达不到任何目的。”还是满实诚的。

 

因为日本无法走出历史的迷雾,自然就没有能力按照正常的逻辑审视中国崛起给亚洲带来的机遇,也因此才会将中国视为争夺所谓亚洲主导权的最大对手,并依此来制定自己的周边外交战略。日本和东盟关系五点原则打着“价值观”幌子,企图拉东南亚国家构筑对华包围圈。可悲的是,这种异想天开的构想在东南亚根本就没有市场。而日本以为,加大投资就可以让东南亚国家更加倚重日本,进而离间东盟与中国关系。这种想法未免过于一厢情愿。不是所有国家都是“经济动物”。东盟国家制订外交政策有综合考量,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道义准则。

 

日本即便强调外交政策的经济因素,但也不要忘了,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同对华合作关系密切。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中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和东盟国家一道分享发展红利。近年来,世界各国重视同东盟发展合作,加强同东盟的经贸联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因素”的推动。日本想让东南亚国家远离中国,实在缺乏现实感,高估了自己。(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