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iPhone 5在中国内地上市,3天就销售了200万台。更多的预购热潮让搭上苹果供应链企业欣喜若狂,因为只要跟着苹果走,就不怕赚不到钱,更无需担忧接不到其他企业的订单。
在2012年,苹果的气势锐不可挡。八月份,苹果市值达到623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九月股价又攀上了702美元的新高点。但这高峰,却很可能是下坡的起点。苹果还能支撑多久?
市占率不及三星
苹果在2012年的营收,预估可创下1565亿美元的新高,其成长率估计为45%,但从过去三年营收的年成长来看,却呈现下滑趋势,从2010年到2012年分别是79%、66%,2013年成长率可能降至20%以下。
2011年10月,苹果的创办人乔布斯过世,短短十四个月时间里,科技产业历经天翻地覆的震荡,苹果潜藏的困境也逐一浮现。营收成长的减缓,主要原因是产品市占率的成长速度不如竞争对手。
从2012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情况来看,iPhone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占率为18.4%,低于2011年的19%。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星相比,同时期内,三星的市占率的成长幅度却相当大,从19.1%成长至31.1%。
同时,苹果手机iPhone系列、平板iPad系列,以及作业系统iOS的市占率也不及竞争对手。这些统计数据代表了什么?市占率真的很重要吗?力挺苹果的粉丝们不由辩驳:苹果在乎的是获利,而非市占率。
没错,锁定高阶市场是苹果一贯的策略,以便维持高获利。即使在如今的移动设备市场,苹果的获利水平仍然令人望尘莫及。2012年第二季,苹果在全球八大行动手机厂商的营业利润总额中占比高达77%。
然而,高获利并不是成功的长久保障。
高获利额在下降
虽然移动设备逐渐取代了个人计算机,但市场法则依然是亘古不变的,正如同上世纪9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带动了IT产业的发展,市占率仍是决胜关键,唯有取得市场的主导地位,才能维持长期获利。
当年,苹果虽是个人计算机业的创新者,最后却惨败给微软。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联盟,成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霸主,苹果却无力回天。而今,若苹果无法及时稳住iPhone与iPad市占率,一旦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同样也就再难回头了。
同时,伴随着移动设备市场的日趋成熟,苹果将愈来愈难保持其高额获利的策略了。这并非是推测之词,已经成为了事实。在2012年第一季,苹果的净利率达到了29.66%的高点,其后却开始下滑,到了第三季下滑至22.86%。
此外,两大主力产品iPhone和iPad的毛利率,也没有外界想象得高。公开的文件显示,2010年四月至2012年三月期间,在美国销售的iPhone毛利率大约在49%—58%之间,而iPad仅在23% —32%之间。
或许表象的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苹果曾经引以为傲的创新也不见了踪影。
新产品令人失望
在乔布斯的任期中,苹果一直是创新公司的标杆,过去的10年中苹果获得了1300项专利,但其离开后,带走了苹果的三样东西:及整合各路人马、激发创意的领导魅力、敢于冒险的胆识、预见和设计产品的能力。
为何这样说?近一年多来,苹果没有令市场大为惊艳的新产品问世。即使在去年苹果频频推出新产品,却鲜能赢得掌声。苹果当前的困境在于,从过去的破坏式创新,转变成渐进式创新。
看看iPhone 5,除了在荧幕尺寸、处理器等硬件配备方面进行了改良之外,很难说出其与iPhone 4S有哪些明显的差异。iPad 4与New iPad更大同小异,只有处理器、连接埠和摄影镜头不同。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iPad 4和New iPad的上市时间,仅差了七个月,这反映出苹果正在面临着一场危机:在缺乏重大创新产品的情况下,只能不断提升配备,加速推出新版。但如此一来,只能急速缩短原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陷入自我淘汰的恶性循环,并把自己推到侵蚀获利的边缘,更严重伤害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与满意度。
创新性格不再,保留的完美主义性格成为阻碍苹果进入新领域的又一隐形杀手。云端服务的时代即将到来,乔布斯生前就在念叨发展云端服务,但苹果显然并未做好准备。2011年,在cerion推出iCloud两年后,苹果才进行大幅度修改,这并不符合云端服务的游戏规则。
而且,不论是地图系统或Siri语音搜寻系统,都需要强大的后台人力支援,以便持续不断更新资料与维护系统顺畅,同时还需要外部使用者的意见反馈。但这套运作模式,在根本上,与苹果强调的完美主义、祕密研发测试、一次到位的企业文化相抵触,以至于拖了苹果的后腿,在迈向云端服务的路上大跌一跤。反观竞争对手Google或亚马逊,早已自在地“漫步在云端”了。
苹果会走向何方
有消息称,目前苹果正在祕密测试新iPhone 6,预计在2013年年中上市。若这个传闻属实,那么距离iPhone 5的推出也就还不到一年时间。如此,可预见的情况是,iPhone 5的销售期将提前夭折。但是,如果iPhone 6在iPhone 5的基础上,没有太显著的差异或创新的功能,其未来的销售前景估计也不会太乐观。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苹果正如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前面成功的动能太强了,就算不添加柴火,也是可以沿轨道前进一段时间的。当然,如果就这样坐以待毙也是不行的,只会让消失变成现实。
究竟如何前行?各方人士都在努力献策,最重要的还在于从内部开始改善,比如策略的调整、理念的更新、管理的有效性等。任何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从自身着手去进行反思,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不能长久的。
从辉煌走向没落,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接受其实是一种勇气的表现,而不接受才是自我麻痹的死亡。失去了乔布斯,苹果等于失掉了领头羊,一个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无限放大无异于在进行自我设限,即使不被宣判也终会走向衰退。或许,苹果要做的,就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