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年学书感悟】学习狂草与登楼


   草书是一种极为流畅自由的书体,犹其是狂草,笔势急速,纵任奔逸,奇变百出。因而学草难,学狂草更难,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狂草又是一种最长于抒情表意的书体,便于“融情入书,翰逸神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建设小康社会蓬勃发展,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在承受繁重工作压力之余,需要以强烈的抒情和宣泄来调剂人生,需要欣赏自由和写意的艺术品来缓解疲劳、放松心情。因而狂草便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喜爱和学习狂草的人也随之日渐增多。

 
  狂草由一向被视为畏途,到逐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愿学,这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历史性变化。但狂草究竟应当怎样学?从何入手?有无捷径?这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范润华教授的《狂草探微》应运出版了。他把学狂草比作登楼,怎么登?方法有三:一曰乘电梯,捷径也;二曰爬楼梯,常规也;三曰……艰难!他说自己初学狂草时,一无名师可投,二无专著可读,只能选择第三种方法。三十年过去了,返回一想:“难道还让青少年和广大狂草爱好者像我一样扒墙角、攀外檐登堂入室吗?不,这就是我步入花甲之年写这本《狂草探微》的原因”。
 
  在这本力作中,范先生结合自己数十年狂草创作和教学实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怀素自叙帖的书法特点,学临狂草的必要的准备和方法。特别强调必需循序渐进:只具备楷、行、草的功底是不够的,还必须加上篆、隶之二功。因为“无楷不工稳,无篆不园润,无隶不淳厚,无草不流畅,无行难辨认”。
 
  这是范先生的经验之谈,也是学狂草必要的准备。但我认为这还是登楼的常规做法:爬楼梯。那么,有没有第一种做法?也就是说可不可以走捷径、乘电梯呢?如果可以,那么捷径在哪里?电梯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范先生没有明确回答。这里,我们不妨大胆探索一下。
 
  首先要明确,狂草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草书是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主要特点是笔势急速,诡奇多变,意境深邃。写狂草第一感觉是速度快,若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援毫掣电,随手万变。但单纯的快并不太难,难在快而有法,快而多变,快而抒情,快而传神。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就技法而言,这当中起关键作用的有两点:第一是笔法,第二是墨法。笔法是指执笔、运笔和选笔。狂草笔法的根本是中锋运笔,《自叙帖》尤为突出。米芾说:“笔贵园,笔有八面”。八面者,上下左右斜正反侧是也,实际上就是指的中锋用笔。王羲之的“锥画沙”,张旭的“折钗股”,颜真卿的“屋漏痕”,怀素的“圻壁路”等,都是对中锋用笔的最形象比喻。正如《笔诀》所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伏,一明一晦,而神奇出焉”。当然,在写作过程中不可能“笔笔中锋”,一般是中锋运笔,间用侧锋取研,方园兼备,更能表现狂草用笔的变化无穷和流畅飘逸的意趣。
 
  墨法即用墨方法,包括墨的五色浓、淡、干、枯、润。墨色随书写而变化。清代著名书家包世臣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书法讲求筋骨血肉,血肉就指的是水墨,只有水墨调和,方能骨劲肉匀,血脉相连,气势贯通。一件书法作品,只有笔力遒劲,墨法华滋,才能赋予神韵。
 
  写好狂草是一个人字内功与字外功整体素质的综合反映,不能简单化地认为掌握了笔法和墨法就万事大吉;但如果在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前提下,能结合临摹狂草经典,下大功夫把笔、墨二法练得精透娴熟,运用自如,对学好狂草无疑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能否把此视为捷径或电梯,我不敢这么说,但我确实从中尝到了甜头,这是事实,所以才不揣浅陋,说出来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