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利益岂儿戏 法律法规非摆设
文/金宁
2012年3月29日,温州市房产管理局根据温州市鹿城区七都城市新区管理委员会(下简称七都管委会)申请作出了一份“温房发(2012)8号”《关于对夏德飞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裁决》。未容任何解释、协商,温州市房产管理局单方作出的这一纸裁决却对夏德飞所所享有的房产权利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夏德飞的房产初被列入了拆迁范围后,其所引发的夏德飞与原“拆迁人” 温州市鹿城区七都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下简称七都指挥部)之间的争议、纠纷就一直未得到解决。时隔多年,温州市房产管理局下达的《关于对夏德飞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裁决》,无疑使局面更加复杂化,也促使夏德飞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
那么,这个被法院判决维持的究竟是怎样一份裁决呢?
它的内容中有这样的文字:“申请人温州市鹿城七都城市新区管理委员会根据市鹿城区委、区政府关于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及部分行政区划调的决定等,现已承担温州七都大桥工程拆迁任务……”也就是,温州市房产管理局根据七都委员会的申请,通过行政决定,将拆迁人由原来的七都指挥部变更为了七都管委会。
然而,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被许可人要求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且不论,七都管委会并非原《拆迁许可证》的被许可人,根本没有提出变更原行政许可申请的资格;即使要成为合法的拆迁人,也必须依照法定程序重新申请拆迁许可,而不是仅仅只凭温州市房产管理局的这一纸裁决。另外,根据法律规定,要从事拆迁,须取得相应土地的用益物权凭证,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七都管委会对涉案房产所处土地并不享有任何权利。
可见,温州市房产管理局仅仅通过上述一句话,就确定七都管委会取得从事房屋拆迁的权利的作法,显然是不合法的。
同时,在温州市房产管理局的裁决内容中还包括,未经产权人夏德飞允许,由不具备拆迁资格的七都委员会委托评估公司对涉案房产所做的估价,和非法定职权部门违法对夏德飞部分房产做出的违法建筑认定……
温州市房产管理局如何能堂而皇之的作出包含以上种种有悖于法,明显侵害农民利益的内容的裁决,法院又怎能对此视而不见呢?
另外,在裁决的内容及做出程序上,温州市房产管理局适用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及《温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均是在其未对争议房产所处土地性质进行充分调查,就直接认定其已被征为国有的情况下,被错误适用的。
实际上,根据现有证据及相关事实情况,不难看出,夏德飞房产所处土地并未被征为国有,仍属于农村集体土地。对此,在法庭上,夏德飞以由温州市人民政府颁发、温州市国土资源局登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监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土地使用权证》进行了证明。而被告温州市房产管理局方面,则以一份不具备法定内容的“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简称公告)和一份无法体现或浙江省政府批准这一征地法定程序的“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鹿城区七都镇樟里村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批复”(简称批复)作为房产所处土地已被征为国有的证据。哪个更有说服力,一目了然。遗憾的是,法院还是支持了后者的主张。
虽然坚持适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但温州市房产管理局却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条文:“审查拆迁人资格,首先要审查建设项目审批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而直至现在,七都管委会也并未取得上述法定文件,可见其并不具有拆迁人资格。既然如此,温州市房产管理局又如何单凭一纸裁决一锤定音,确定七都管委会成为温州七都大桥工程拆迁项目的拆迁人呢?温州市房产管理局显然不能自圆其说,其自取所需式的对同一法律法规条文的选择性适用使其做出的裁决更加难以令人信服。
回顾整个事件始末,及以上种种,从温州市房产管理局到鹿城区法院,一个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一个司法机关的判决。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上都经不起推敲,面对当事人的追问,也没能给出合法、合理的解释说明。
目前,案件已经进入上诉阶段,温州市中级人法院将于2012年09月11日上午开庭审理这起行政争议,等待夏德飞的会是姗姗来迟的一个公道,抑或是再一次无视其利益的偏袒呢?
在近年来温州浩浩荡荡的城市进程中,夏德飞不过是众多失地、失房农民中的另一个案。伴随着温州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是一例例农民与相关政府部门、开发商之间的各种争议与诉讼纠纷,这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现象、一种流弊。农民,如此庞大的一个利益群体,其利益却总是被牺牲,被忽视,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列入城市规划范围”,“被征为国有”……类似的说辞在开发商、行政机关的辩解中,和令人失望的法院判决中反复出现,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城市不是他们的城市,国有不是全民所有吗?什么时候,这些精致的说辞使农民失去家园成为了理所当然?还有那些荒唐的估价,可怜的补偿……继续剥夺着农民仅剩的一点物质利益,却从不曾计算,用满是历史和回忆的家园换一个钢筋水泥般冷漠的城市,农民们到底失去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