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的核心在于战略性。主要体现为,中欧合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它不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影响,不计较一时一事上的利益得失,不因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信心。最重要的是,双方始终坚持中欧关系战略方向不动摇。
9月19~2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率阵容齐整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中欧领导人第15次会谈并访问比利时。此访是温总理就任以来第10次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第11次访问欧洲,是一次总结过去,巩固成就,夯实基础,增强互信,直面问题,展望未来之旅。
在全面构建双边关系方面,温家宝在9月20日的第八届中欧工商峰会上说,“2003年10月,我首次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就同欧方领导人共同决定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中欧还建立了包括高级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三大支柱在内的60余个涉及政治、财经、人文、科教、能源和环保等诸多领域的定期磋商机制。双边磋商日益制度化,全面增强了中欧的沟通和理解。
经贸合作无疑是双边关系中最活跃、最有效的部分。根据欧洲统计局的数据,2002年到2011年,欧盟对华出口增长了2.9倍,同期,中国对欧出口增长了2.24倍,中欧双边贸易总额从1252亿增长到4287亿欧元。
双边投资的增长也非常迅速。欧盟对华投资从2009年的65亿上升到2011年的175亿欧元;同期,中国对欧投资则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从1亿跃升为32亿欧元,其间还出现了吉利并购沃尔沃这样的成功投资范例。
近些年来,欧洲对华技术贸易合同累计已达1500亿美元。
这种日益密切的双边经济关系,在欧债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危机之初,中国总理雪中送炭,及时展开“信心之旅”,表达我方稳定欧元、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明确主张。危机恶化之时,中国通过购买债券、增加对欧进口和投资等方式促进欧洲复苏,稳定世界经济。这样的表现,可谓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时下,欧洲经济复苏依旧乏力,欧债危机继续恶化,美国出台第三次量化宽松,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密切合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温总理此次访欧期间,与欧方分享了关于中欧合作的几点体会:
首先,中欧关系的核心在于战略性。这种战略性主要体现在中欧合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它不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影响,不计较一时一事上的利益得失,不因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信心。最重要的是,双方始终坚持中欧关系战略方向不动摇。
第二,中欧关系发展能够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此次访问中所指出的,10年来,在中国投资兴业的数万家欧盟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中国对欧进口快速增长,对欧投资蓬勃发展,为欧盟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不仅丰富了欧洲的市场,也为欧洲家庭节省了不少开支。事实上,中欧关系越发展,双方人民得到的实惠就越多。
第三,中欧关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影响。中欧双方都奉行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经济全球化;双方都主张维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作为21世纪国际格局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中欧都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应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访欧期间,温总理再次表示,中国会通过适当渠道参与欧债危机的解决。同时,中方也务实地提出了进一步建章立制构建双方在双边贸易、相互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金融领域以及城镇化、人文交流等方面的长期合作机制。而提议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探讨开展中欧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则为中欧经贸关系未来的发展点了题。
引人关注的是,在一些问题上,温家宝总理作出了非常具体的表述:
中欧在城镇化合作上要挖掘潜力。温家宝总理指出,要用好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和中欧市长论坛两个重要平台,推动城镇化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
在扩大人文交流方面,中方将在未来5年内为中欧学生、学者交流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每年支持千人次的青年互访交流。
在经贸合作方面,温家宝总理特别重申,中国是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始终坚持多元化投资,欧洲是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主要市场之一。
既有战略层面的深谋远虑,又有技术层面的具体指向,无疑为中欧合作呈现出不同景别的立体图景。期待通过中欧双方共同努力,实现双赢,诚如温总理所言,令中欧合作真正成为“21世纪国际合作的典范”。
炼就“典范”的中国主张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