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桥:中国股市合理估值是1000点>道理何在?


      今天无意之中在东方财富网上看到其转载的2012年09月24日的《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名为《张化桥:中国股市合理估值是1000点》的文章!感觉很是吸引眼球!我相信许多看到此标题的人肯定都会忍不住看下去!千点在现在这个时节确实是非常具有震撼性的!尤其是在在最近据传许多基金经理和股评都被管理层私下打招呼禁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大家要注意:此文的标题是在网站上以特别的粗体字出现的!言外之意是受到重视的!这是否意味着政策风向和管理层态度的转变!?
    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阅读和分析一下,看看其说得是否有道理!
    张化桥本人作为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2012年9月23日在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携手华安基金共同举办的以“资本市场变革中德投资者保护”和“资本市场展望”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中发言时明目张胆地提出:“什么叫股市便宜,很多人捶胸顿足说中国A股多便宜。但我觉得大概就在1000点左右。”我想在现在这个股市本来就十分虚弱的时候能够如此发言的人确实需要非凡勇气和胆量!也难怪他也在发言中调侃道:昨天晚上到这里之前,我打了电话给会议组织者说,这个会议没有问题吧。因为我的想法比较负面,有的时候有一些领导部门会劝着说,有一些人不适合讲话。我得到答复是我今天还是有发言,所以我就飞来了。由此可知他自己也知道在当下时节作这样的发言是有风险的!当然今天其文章在网上受到这样的礼遇(此文的标题是在网站上以特别的粗体字出现的)从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胡力证明了我们的媒体还是比较民主的!这才是最文具盒感到欣慰的!
  此文中他讲了许多!我不想重复!只想择重点进行解读!
  首先是关于发新股的问题!是的!正如他的:尽管现在股市非常低迷,但是现在已经登记和等待审批排队上市的公司仍然多达574家(这是前几天网上公布的数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况呢?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尽管现在股市如此低迷,如果不是国家相关部门放任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仍然有许多的公司愿意发行上市!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原因到底何在?
   我想一是说明发行的价格还是比较高!至少在上市公司看来是如此!无论是国有企业不是民营企业,谁都不愿意低价发行自己公司的股票!如果是国有企业就可能会涉及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对于私营民营企业来说吃亏的事情他们是绝对不会做的!因为资本市场不是慈善事业!
   当然至于低到什么程度我想应该是可以分析的!也是有章可循的!
    在我本人看来股市只有跌到发行价格低到它们自己都不想上市了的时候就合理了!而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也只有其股票跌到公司的高管和股东都在想方设法用自己的钱在二级市场买入的时候就有真正价值了!价格低到公司的大股东开始回购公司股票并进行注销的时候就有真正价值了!并且这必须排除那些为争夺公司控制权或者是为增发保驾护航的增持和回购股票的目的!看看现今的股市:这样的现象好象还没有真正出现!这就说明我们的股东还没有到有投资价值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公司和企业的融资途经有许多!众所周知的就有:银行贷款!债券发行!信托融资!典当融资!民间借贷和股票发行!可是通过仔细分析比较大家就会轻易发现:这些融资方式之中除了股票发行,其它的融资都是必须分期或者最后一次性支付利息归还本金的!利息还是比较高的!到期是必须还的!且许多是要求有抵押物的!相反上市融得的资本不永远不用归还的!也没有人强制你必须支付利息的!即使支付也没有标准的!是随意的!我想这才是为什么尽管现在股市如此低迷仍然有那么多公司排队上市发行融资的真正原因!为了多圈钱许多公司不惜伙同相关机构和部门做假帐和粉饰业绩!尤其是许多公司上市后业绩马上出现变脸就是明显的例子!而真正受害的还是股民
    同时从理想的纯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股票是不是具有投资价值!公司是不是应该发行股票!其临界点到底在哪里?在我看来都可以通过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息来大概计算出来的!对于股民来说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决定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的标准!比如说现在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4%,那么当一个上市公司的年分红率以股价计算达到或者超过4%(相当于25倍的市盈率)时才有投资价值!同时还必须持续稳定地如此分红!反之没有投资价值!当然这还没有将物价指数考虑进去!而对于一个股份公司来说如果其每年的分红率以股份计算超过其一年期的贷款利率7%(相当于15倍的市盈率)时,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他是不会考虑公司上市的!他是不会让利益与股民共享的!此时他会想法回购直至注销公司直至最后退出股市的!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还会考虑其他许多因素!
    那么我们按照以上的分析和标准再来对照我们的股市,再看看现在的股市是不真正到了有投资价值的时候呢?二市剔除银行板块和高速公路板块,按照能够持续稳定的分红的市盈率的标准评估仍然没有多少公司能够达到投资价值的标准!而要达到这个标准股指也许真的要到1000点时才有真正的投资价值!
    再来看股票的发行和股东,高管增持自家公司股票的情况,放眼二市好象也还没有出现!更不要说回购公司股票并进行注销的情况了!而在香港股市已经出现好几家这样的中国概念的公司了!最出名的应该是马云的阿里公司和分众传媒!而要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也真的要股指到1000点时才能出现!可是这些都是理论上的理想境界!真实的市场受政策干涉和媒体宣传影响的程度太大时候太多!这才是真实的市场!
    因此我非常赞同张化桥先生最后给政府的建议的:政府加快IPO,加快增发,加快让他们解禁,让他们尽快把这个股市供求平衡,回到市场应该去的地方,然后就平衡了。今天的股市为什么老跌,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20年以来,一直要审批,管的通道非常的窄,中国的股票长期供不应求,才导致这个问题。你要让供求平衡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跌涨跟我没有关系,你们自己去!这才是真正市场经济下的充分自由化的股东!市场的问题让市场自身来解决来平衡!而不要人为的干预和左右!

      为了便于大家阅读和理解上述观点,我将今年2012-04-18 日由我们价值中国网站推荐 《商界评论》上的一篇名为《阿里巴巴私有化是一场"利益秀"》(文/姚 伟,《商界》特约评论员),本文配合此文一起阅读和理解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非常发人深思的!原文如下:
     股市就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当国内企业正在千军万马过A股独木桥的时候,最近却有以阿里巴巴、盛大网络为代表的海外上市公司们选择了私有化退市的道路。 
      2月6日,小肥羊正式从港交所退市,2月15日,盛大在纳斯达克退市。2月21日,阿里巴巴宣布拟进行私有化,此时它的股价已经长期处于“破发状态”。当2007年阿里巴巴以13.5港元/股的价格登陆H股市场,首日报收于39.5港元/股,但此后其股价一路狂跌,最低时甚至仅有3.46港元/股,香港市场的投资者们愤怒地称其为“港版中石油”。 
像阿里巴巴这样进行私有化的上市公司很多,它们都有一番冠冕堂皇的“私有化”说辞。但仔细比较,它们在基本面上大多具备以下共性:上市已经有数年时间,PE们大部分已经减持套现,而公司股价长期低迷,无法以一个理想的价格进行再融资。
      那些决心私有化的上市公司,它们无一例外的看好自己的远期前景,幕后都有一套清晰的商业逻辑:当你认为公司五年后的价值将达到50元/股的时候,当前绝对愿意用10元/股去收购社会公众股东手中的股份,哪怕这些股份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只有2元/股。
      香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不是傻瓜,他们并不相信马云“私有化要约可以为股东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变现机会”的官方说法,因为阿里巴巴仅将私有化的出价定为13.5港元/股,与阿里巴巴IPO时的发行价完全相同。马云的内部邮件写到“上市融资17亿,现在私有化要花20亿”,上市四五年,扣除通货膨胀,20亿买回来,投资者还是亏很多,再看看同期百度、腾讯对投资者的回报:百度上市后为股民创造了50多倍的回报,腾讯上市后涨70多倍。一些投资者悲凉地感叹“马云相当于五年使用十几亿美元无息贷款”,那些在30多元买入阿里巴巴的投资人将血本无归! 
      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庆典上,马云曾经说过一番话——“我们永远会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投资人第三,让所有投资人骂我们吧”,这使得投资者有理由相信,马云在私有化时的表态完全是“做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阿里巴巴的私有化极有可能获得成功,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大股东增持股权至100%的行为,直接后果便是阿里巴巴实现退市,社会公众股东无从分享今后阿里巴巴的成长。
      虽然私有化退市让阿里巴巴、盛大网络回到八年前或者五年前的“未上市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回归零点”。在IPO募集的巨额资金帮助下,阿里巴巴已经巩固了自己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霸主地位,而盛大网络搭建的娱乐帝国也初显雏形。
      对于成长为行业巨无霸的阿里巴巴、盛大网络们而言,它们已经建立了多种畅通的融资渠道,这使得它们敢于放弃资本市场这一直接融资平台。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阿里巴巴、盛大网络们在放弃直接融资平台的同时,顺利摆脱了资本的束缚。 
        为一家上市的公众公司,它们犹如置身于放大镜之下,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需要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和决策程序,这会让一些公司的情况被对手轻易而举的掌握,也会拖慢公司的决策效率,而这或许是“为什么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一直没有考虑过上市”的原因。
       在一些海外的成熟证券市场,私有化早已非新鲜事。
       据媒体报道,20世纪70年代美国股市萧条时,便出现了大规模私有化退市潮。在1997年以后的香港市场以及2000年左右的日本市场也发生了很多私有化的事件,前者是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后者是由于股市长期低迷所致。 
       不过从短期来看,私有化的浪潮并不会席卷A股市场。
         一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实行严格的审批制而非备案制,这使得上市公司这一壳资源异常珍贵,更重要的是,A股的非理性投资氛围浓重,它催生了一大批高估值的上市公司,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创业板上屡见不鲜:一些创业板公司“创新能力”乏善可陈,仅拥有一两亿元的净资产,却可以因上百倍的市盈率坐拥数百亿市值,而作为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们不可能因股价过高而自掏腰包去私有化,更不可能傻到放弃这么一个可以轻松圈钱的摇钱树。

    
看完此文大家一定会想:为什么我们的股票市场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这难道不是证明股市还没有真正投资价值吗?至少于香港和美国股市相比还不具备投资真正的价值!尤其是在一个仍然有许多公司排队想上市的今天的中国股市!
      同时我也对以前媒体上许多公司对于外国投行沽空自己的公司感到愤愤不平感到不理解了!按照阿里巴巴和盛大网络的做法,如果你的公司真正有实力,你的公司管理方面如果真的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价格真的被告沽空来操作到远远低于其自身价值的时候,你完全有机会趁机回购!这无论从财务还是控股权还是提升的信心都是非常值得和化算的!于公于私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关键的还是要自身能够过硬!经得起别人的挑剔和考验!这才是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劫数!只有经历了这些你才能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