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股改才是稳定股市核心要义


  自8月下旬以来,我国A股市场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般的轮回,先是连续的下跌,然后又是急速的拉升—上证指数从8月21日的2118.27点(收盘价)跌至9月5日的2029.05点(最低价),12个交易日跌幅高达4.2%,但在随后的2个交易日内,A股市场却实现了近年来极其罕见的反弹,9月7日上证指数更是拉高至2145.00点的高位,反弹幅度高达5.6%。

  A股市场此番异于常态的表现,显然与证监会近期的竭力维持股市稳定密切相关:9月4日,证监会网站披露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维稳工作视频会议已经召开,同日,证监会通过媒体发话“严查造谣做空获利利为,并通报4起内幕交易案件”;9月5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牵头召开与四大国有银行、中信集团、私募基金、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的座谈会;9月6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视察河南省证监局时,强调“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日,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证监会正配合财政部、国税总局等部门,对红利税实行差异化税率进行研究;9月7日,郭树清主席再次与鼎晖股权、弘毅投资、红杉资本等私募界大佬进行座谈……必须相对肯定,在A股市场持续震荡下行投资者人心惶惶之下,证监会及时启动维稳举措,具有阶段性的积极意义。如此,既可稳定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情绪,又可为新一轮股改提供必要的缓冲期,更可为行将举行的“十八大”创造资本市场相对稳定的局面。

  但是,在相对肯定证监会此番维稳作用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侧重于行政干预的股市维稳,其不但仅能收短期之效,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市场信号的失灵。

  事实上,无论是结合A股市场最近2个交易日的表现、还是回顾此前A股市场的历史,我们均会发现,缺乏制度保障、以及企业赢利水平支撑的维稳,其结果极可能事与愿违。以A股市场最近2个交易日的表现而论,在9月7日上证指数冲高到2145.00点之后,随后回调至9月11日的2120.55点(收盘价),回调幅度近1.2%,此番股市维稳的效应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以此前A股市场的历史而论,2008年7月底奥运前夕,其时虽然近几个交易日尚能波澜不惊,但是在随后一个月内A股市场却下跌了近16%,而2009年9月1日国庆60周年前夕,A股市场亦是在极短期的稳定之后,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上证指数持续震荡下跌逾6%。

  由此可见,过于侧重行政干预,明显缺乏推动股市利好的长久“耐力”。而欲真正扭曲A股市场“熊途漫漫”的窘境,则不仅需要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改革,还需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不可否认,自去年底以来,监管层已经陆续推出包括新股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以及鼓励分红等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但是,在理解新一轮股改成效尚需时间彰显之余,我们亦有必要指出,上述改革仍有进一步深化和落实的必要。比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门槛,以此抑制大规模的IPO扩容;再如,退市制度改革,我们有必要明确在过渡期结束之后,坚决取消针对借壳重组的优惠政策;还如,针对上市公司分红,我们不仅需要形式上的鼓励,而且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从而通过系统的分红制度,解决A股市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过于被动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当前宏观经济持续不景气、企业赢利能力明显弱化之下,我们还需谨防过度维稳对A股市场形成的价值扭曲。这是因为,缺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支撑,任何形式的股市维稳措施,都有可能形成变相的“拔苗助长”,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大幅好转,不仅与监管层的监管倒逼、以及上市公司自身的内部治理有关,更与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以及我国具体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资源分配均衡、以及行政职能转变等密切相关。

  基于此,面对A股市场今年以来持续震荡下行的窘境,我们希望监管层不过于沉迷于股市维稳的短期功效,而应用更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催生出A股市场的长治久安。与此同时,我们还希望决策层能够启动包括税收减负、政策资源分配均衡、以及行政策职能转变等一系列全局性的经济改革,从而有效抑制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以及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趋势,以此为A股市场真正走出“漫漫熊途”提供业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