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总部位于哈尔滨的天一医药(CSKI)及其董事长兼总裁刘彦青虚增销售收入和重大财务数据造假。
这为那场隔着太平洋的嘴仗作了一个生动的脚注:也是在9月4日,以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领衔的60多位中国高管、投资者和企业家联名签署公开信,抨击以香橼为主、主要关注中国的西方做空机构,指责它们把完全没有问题或问题不大的中国守法公司作为目标,利用美国读者没有办法核实真伪的状况,伪造信息撰写造谣报告。而香橼公司也毫不示弱,在其网站上对李开复的质疑作了回应。
做空机制是证券市场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为什么需要做空机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在不允许做空的市场条件下,当投资者预测股票价格即将下跌时,他唯一的理性操作选择就是抛出相应股票,空仓等待。做空机制的存在,可以使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一样,一方面,投资者可以运用做空机制对资金进行套期保值,从而化解投资风险,增加资金安全性;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可“主动出击”,从而获取股价下跌可能带来的收益。
正是因为做空机制的存在,使那些专门调查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公司有了商业价值。在一个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中介机构所能做的就是“锦上添花”,不停“发现”上市公司的利好,从而获得股价上涨的好处。但有了做空机制,就意味着调查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也能获利。而且做多和做空机制同时存在,使得市场自身能够对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有更为全面的判断,既能够实现市场自身的出清,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现今主流的股票市场,如纽约、香港、伦敦和新加坡,都有较为完善的做空机制。既然如此,为什么李开复等人要反对香橼等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机构?我们观察到,在这封公开信上署名的知名人士,无不是资本市场上的佼佼者,他们当然不可能不知道做空机制在现代资本市场上所起的作用。那为何要对香橼等市场中介机构提出这么严重的指控?难道真的是如香橼公司所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李开复和这些公司存在重大利益关系?
我们有必要再重读一下李开复的这封公开信。李开复在那篇名为《做空中国机构:揭露欺诈行为还是弄虚作假》的文章中指出,香橼出具的调查报告漏洞百出,对中国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市场缺乏基本认识,依靠杜撰和扭曲信息,欺骗投资者以牟取利益,并质疑其他类似的中资概念股做空机构到底是在打假还是造谣。换句话说,李开复实际上指责的是香橼公司的做空并不专业,甚至是欺诈。
如果说李开复的指责属实,即香橼公司的信息披露并不专业,甚至是从事欺诈行为,那投资者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不必担忧这些市场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甚至也不必管他们是否是以信息揭露为名而从事欺诈之实。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约束是,信誉是证券市场中所有中介机构最为重要的资产,假如一个机构的报告在市场上一而再、再而三失实,多次“狼来了”之后就不会有投资者相信它的报告,当然,这些机构的做空机制也就失灵。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开复等指责香橼等中介机构以信息不对称而获利的论证并不存在。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场隔着太平洋的嘴仗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借鉴意义在哪里?在我看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要让打假能够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生意,唯有如此,股票市场才能够实现正循环,而非劣币驱逐良币。因为股票市场没有做空机制,市场上就不会出现类似香橼等机构——谁愿意去做损人却不利己的事呢?所导致的后果是,大家都在玩击鼓传花,既增加了鉴别劣质公司的成本,同时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由市场来发现劣质公司会比监管机构主动执法更有效率,从而节约监管成本。一方面,市场上存在诸多有瑕疵的信息披露,但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由于人手限制等原因无法来甄别这些信息。如果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存在做空机制,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很多类似香橼的公司来替投资者鉴别信息真伪,从而让资本市场更加健康。也就是说,大量活跃的市场中介机构,无形中节约了监管成本,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监管机构的寻租空间。
李开复和香橼公司的嘴仗,有助于增进中国公众对做空机制的了解,对正处于低迷的中国股市而言,来得正是时候。
健康的资本市场需要做空机制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