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汇率是纲到税费是纲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外需不足、高房价、高成本、高资产泡沫、高污染、人口红利结束,让中国企业结束了一段历史。

  浙江上半年调研数据显示:温州39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停产140家,2776家产值下降,下降面达57%。比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更大、更持久,小微企业去年以来面临的困难正向大中企业传导。据悉,影响出口的首要因素仍然是综合成本上升,占57%,订单不足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明白了过去中国经济为何增长,就知道现在中国制造为何陷入困境了。八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汇率是纲”的文章,当时在我看来,很多经济学家们只争论加不加息的“点”的问题,缺乏一个历史视角看待“面”的问题。为此,我借黄仁宇先生的一句话,叫“放宽历史的视界”看中国问题。他在近30年前国际一片唱衰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时候,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相——“中国长期革命业已成功”,招致很多人批判,其实,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们所说中国的长期革命业已成功,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已解决,而是前后比较,已面临历史上一大突破。这种突破史无前例,在本国史里只有公元7世纪隋唐之出现,差可比拟。”

  按照这样的视界,过去10年,中国处于这样一个“面”中——我们先是通过低价值链的制造,大量出口,赢得了大量外汇,再加上招商引资以及热钱带来的外汇,形成外汇储备,这些钱用不了,再到美国去买美国的国债,存在美国银行,而美国银行拿着这些钱到中国国内投资。这实际上是我们用自己的钱完成了国外循环,并形成了对国外的依赖。这样的经济循环模式存在大量问题。比如美国10年来总是认为中国制造抢了他们同业的饭碗,总是威逼人民币升值。而由于我们对国外形成了依赖,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及收支平衡,只能牺牲了国内经济的稳定,即经济过热,以及外汇占款加大货币供应量导致流动性过剩。

  10年后的今天,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点。就像2003年开始连续加息一样,很多人看不到整个经济循环以“汇率为纲”,直到2012年周小川才明确道出过去货币政策基本盯着外汇占款。现在央行两次降息,又有人乱喊,有说通缩,有说通胀,而看不到30年一遇的拐点,减税才更重要,对内改革开放才最根本。从长期角度看:历史的切面已经从“中国制造的外需模式”转为“改革促内需模式”;“外汇是纲”转变为“税费是纲”;“世界第一的外汇占款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转向“可能长期通缩”。为什么只是说可能,这关键要看改革是否成功,因为现在光靠单纯的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而要靠财政政策,靠政府和财政改革,垄断者让出市场才行。

  货币政策的效用退居二线的原因,亦是中国出口拉动增长模式告一段落。高房价、高成本、高资产泡沫、高污染、人口红利结束等让热钱和出口不再有冲动,不再形成那个所谓的比较优势下的“招商引资—投资制造—出口换汇—外汇储备世界之最—热钱及华尔街博弈人民币升值”的恶性循环,人民币升值也到了一个热钱无法追逐的均衡状态。而财政政策走上前台则跟第二次对内改革开放有关,是真真实实地以改革促内需,治腐败促市场创新,转型升级才能成功,保八才有意义。

  总之,在这个历史时空转变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应做出相应的转型。在利率市场化和脱媒化后,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业务转型能力(如发展中间业务、精细化管理及中小金融)和风险防控能力将迎来巨大挑战。我们对经济转变认识得越清楚,在战略的高度上就越正确;对市场转变认识得越清晰,在战术的执行上就越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