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罗经纬济世才:中国呼唤人才战略声声急!
《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王辉耀 著 人民出版社
大凡在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有所作为的一代明君无一重视人才!
汉高祖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邦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刘邦终其一生,正是由于他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选才之德、谋才之脑、提才之能、用才之胆、容才之量、护才之魄、育才之法和集才之力,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
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其“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震耳发聩,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著名的“贞观之治”,其实行的人才政策以及决定其人才政策的人才观居功至伟,唐太宗“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坚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人才观至今仍有价值。
朱元璋倡导“治天下以人才为本”,他出生在草根家庭,了解民间疾苦,知道重用人才的重要性,为了远大理想,他广纳贤才,用秘书、顾问、参谋一类的名义重用他们,采纳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奠定了成功基础;后来,以刘基为代表的“浙东四先生”归依,更使朱元璋如虎添翼……朱元璋与侍臣论用人之道,谓之曰:“金石之有声,击之而后鸣;舟航之能运,操之而后动。贤者之有才,用之而后见。然人之才智,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若因其短而并弃其所长,则天下之才难矣。”朱元璋曾对他的臣僚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
清圣祖康熙深谙“致治之道,首重人才”之道,人才是国家致治的关键。任何事情都是由人来做的,“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只要“用得其人,而天下之事自然就理”。所以“治天下之道,莫大于用人”,“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思之可畏。朕意必才德兼优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康熙帝根据封建的德才规范和统治需要,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清人有首诗说的好:“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只有善于用人之长,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只有敢于容人之短,才不致埋没和浪费人才。
中国古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要性令今人感叹,当今世界各国的人才政策也凸显政府的高度重视,王辉耀博士以他亲身经历、国际化的视野,系统梳理、研究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在《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归纳和总结了当今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现状、趋势以及规律,最后还针对中国国际人才竞争的现状、趋势、优势、不足、重点目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把人才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建言当今的中国,要在全球争夺顶尖人才,以使国家和民族“大国崛起”,则必然要完善一个国家的整体人才战略,建立能够在海内外吸引、选拔、使用、挽留住世界顶尖人才的环境、平台、制度。
不使用枪炮导弹,没有血肉模糊的短兵相接,却比任何一场战争更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现在与未来,这就是人才战争。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胜过石油,胜过金融街,胜过核武器……正如书中所述,美国是全球人才战争中最大的赢家,美国能够培养世界40%的诺贝尔奖得主,能聘用全球70%的诺贝尔奖得主为他工作,聚集了从欧洲、非洲、加拿大到亚洲的印度、中国整个世界大多数的杰出人才,这是美国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根本。而成为人才战争的赢家又与美国对待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评估人才、激励人才等战略与制度紧密相关。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已经超过600万,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大约40万人离开中国,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投资移民以及留学等渠道流失的人才 。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需要指出的是:学历越高,专业全球越紧缺,回归的比例就越小。在1990 至1999 年,大约47%外国出生的博士会选择留在美国,最重要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中国博士生滞留率却高达87%,不但远高于中国台湾(57%)和韩国(39%),也超过同样以人才流失严重著名的印(82%)。根据中国科协2008年的数据,自1985年以来,我国最好的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中国清华、北大是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还有其他学校,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都是名列前茅的。
《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还提到,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在接受台湾时事双周刊《天下杂志》的专访时提到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人才对新加坡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必须是开放宽容的社会。让这些人才觉得在这个地方自在舒服,愿意居住,把家人带来。所以必须是一个开放、平安、有法治的、有系统的国家。”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吸引人才的国家,首先应该创造一个世界一流并且充满乐趣的居住环境。花园城市的干净、整洁,市内随处可见的鲜花绿草,良好的社会秩序,比较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廉洁高效的政府和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也许是中国第一部建言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的专著。王辉耀博士对美、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7个传统发达国家,日、韩、新加坡、以色列、爱尔兰、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7个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印度、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4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和总结了当今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现状、趋势及规律,最后还针对中国国际人才竞争的现状、趋势、优势、不足、重点目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国际化视野对建言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资料权威、扎实,条分缕析,具有前瞻性,值得国家和企业决策者参考。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企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员工。企业的人才总量包括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经营人才指企业的单位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是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技能岗位工作,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或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
一国人才的众寡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一代又一代的人中之才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里不辱使命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人才竞争的利害关系日益突出,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 。
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有幸的是,《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出版发行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中共中央政治家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推介了这本书,并和大家认真研究制定了读书计划。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汪洋说,当前世界各国地区都重视人才战略,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特别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纷纷到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广东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广东的人才、科技等创新资源相对短缺,必须及早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及时研究做好人才工作的措施,打好人才工作的主动仗,占领人才工作的制高点。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还提出了改进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的建议,包括:放宽对留学人才、海外人才进入体制内以及参政议政的限制;建立人才移民制度,改革国籍、绿卡、签证制度;完善国际人才薪酬激励体系;设立国家移民/留学人员事务局;建立全球性的中国留学人才/华裔人才联络站;建立国际化的智库和人才研究中心;建立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完善国际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国家的国际人才猎头机构;建立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构,扶助高科技与新经济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在职政府公务员国际化培训计划。我感觉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才选拔、运用的制度与体制,创造让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的软硬环境,国家如此,企业也如此。人才是国家的希望,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啊!
蔡律 2012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