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红旗能扛多久”?


编者按:笔者早在很久前就提示过,按现在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担保机构承担了过重的责任与风险,却收益不多不大,担保开拓人付出多,磨难大,不公待遇经历多。笔者曾经就深受其害。这在笔者接受广州一家报纸采访时已经提及。最近国家官方媒体发表了部分文章提示这一怪现象,特摘录如下:

融资担保行业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 存在业务异化

2012年07月02日 02:1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上周,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相关数据,让我们得以一窥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整体情况。

  从数据来看,作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配套机制,融资性担保行业在2011年的发展颇为可观。法人机构数量在这一年较上年末增加2372家,增长39.3%;在保余额较去年初增加5374亿元,增长39.1%。在银行体系内所有的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中,有9857亿元投向了中小微企业,占比高达77.3%。可以说,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绝大部分都有担保公司在起到支撑作用。

  但在同时,监管办公室的报告也坦称整个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诸多问题。最让业内人士头疼的,就是融资性担保机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问题,因为无法实现稳定的盈利,包括登记注册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未纳入监管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都存在大量的业务“异化”问题,违规经营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由于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多数担保公司只能接受1∶1的担保放大倍数。虽然随着合作的深入,担保放大倍数有可能提升,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以监管办公室披露的去年1.65万亿元融资性担保余额计,仅为当年融资性担保公司7858亿元净资产的两倍略多。这与多数担保公司期望的1∶5乃至更高的担保放大倍数无疑相去甚远。

  这种低效的资产运营模式,几乎确定了仅靠担保业务担保公司无法盈利。据笔者了解,担保公司在商业银行的偿付保证金通常只能拿到活期存款利息,参考2011年的活期存款利息,这些资金的收益率仅有0.5%。即便以1∶2的放大倍数计,担保公司固定的偿付保证金收益率也只有1%左右的水平。

  在此情况下,正规的担保机构通常要保证两个收入来源:一是向企业收取担保顾问费,其水平高低与担保公司承担的代偿风险直接挂钩;其二,则是向地方财政申请相应的财政补助和税收减免。但即便如此,据笔者了解,在剔除运营成本后,能够拿到5%净资产收益率的担保公司仍相当罕见。

  在并不正规的担保公司中,更为普遍的情况则是担保公司要向客户收取相应比例的保证金,并极有可能挪为他用。监管办公室亦坦承这一问题—“大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把收取的客户保证金当作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与自有资金混同使用,用于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缴纳保证金或从事委托贷款、高风险投资等活动,使客户保证金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带来较大风险隐患,对行业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这种局面,不仅是去年中担、华鼎等多起担保公司资金链案件的根源,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一行业。监管办公室的数据亦显示,尽管去年融资性担保公司法人机构增长至8402家,但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其实更多,共有1.36万家。这些散落在监管视角之外的担保公司,主要业务除了民间借贷,实际与正规的担保公司并无两样。而究其根源,监管体系之内的融资担保业务没有足够利润空间,应是主要原因。

  但诡异的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仍然有大量资本涌入融资性担保行业,这对监管层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监管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同比增长57.2%。净资产总额7858亿元,同比增长63.8%。担保主业收益率如此寒碜,这些资本仍然毫无顾忌杀入其中,其中隐含的问题不可小视。

  如果回过头来看与融资性担保发生密切联系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亦会看到相当的不合理性。从银行信贷业务本质上来说,第一还款来源也即贷款人本身的现金流状况应该得到最大重视,但在多数情况下,融资担保的介入容易让银行放松小贷技术的提高要求,从而形成对担保的依赖。也就是说,担保模式对银行来说并不意味着风险掌控和识别能力的提高,而仅仅是风险的转移。如果这种模式滚动下去,银行体系内的中小企业贷款究竟有多大比例风险可控,就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怀疑的问题了。

 

珠三角融资性担保公司半数歇业 加速行业洗牌


部分公司或在本轮整顿中被取消牌照

  编者按:担保行业是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桥梁,但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令这个行业饱受严冬之苦;而部分企业的不规范经营则拖累了全行业,进而拖累整个担保业面临着一场信用危机。

  据媒体报道,按计划,至7月底,河南省1383家担保机构将减少到839家,近四成担保机构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而广东的90多家融资性担保机构,预计将在今年淘汰1/3。整个担保行业无疑正经历刮骨疗伤之痛。

  见习记者 刘雁

  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近半数融资性担保公司已处于歇业状态,而担保总体平均业务量则下降25%~30%,广东信用担保协会近日公布的这一调查结果,呈现的正是珠三角地区每况愈下的担保业态。据接近监管层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广东省金融办不久前已下发文件,着手检查并整顿担保业,而部分长期没有开展业务的担保公司将被理清出局,这一轮整顿工作将于8月底结束。

  半数融资性担保歇业

  银达担保董事长、广东信用担保协会执行会长李思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担保业目前可谓步履维艰,珠三角地区大概有半数融资性担保公司几乎无业务可做,处于歇业状态。”

  “上半年融资性担保业务下滑明显,目前仅占公司业务总量的20%。”中科创金融控股集团总裁常虹向记者表示。

  7月的经济数据并不乐观,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PMI为48.1%,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下,经济不景气正影响着中小企业。

  据李思聪介绍,在经济形势难言乐观的大环境下,珠三角地区半数担保公司歇业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很多担保公司不愿意承担风险开展业务;二是商业银行放贷更加审慎,令担保贷款门槛随之提高;三是担保业本身在金融体系中处于弱势和从属的中介角色,对大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更高。上有银行,下有企业,无论哪一方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影响担保业的生存状况。

  “一些小担保公司近期根本不能获得授信,即使有授信也没有实质业务。”李思聪指出。更有业内人士坦言,今年初华鼎、创富等事件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这也是担保业目前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据记者了解,近期担保费率已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普遍在原担保费基础上下调10%~15%,但鉴于风险与收费不对等,预计费率难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一位中科智业务人士即指出,“现在整个行业做业务都很谨慎,我们一般每年按2.5%~3%收取担保费,两年则为5%~5.5%,但是出一单风险差不多要30单业务来平衡,所以有些业务宁可不做。”

  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萎缩

  广东信用担保协会近日对40多家会员企业调查显示,担保公司总体平均业务量下降了25%~30%。作为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晴雨表,担保公司业务的下滑或正体现着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萎缩。

  “当前广东担保行业整体经营比较困难,担保业务有所下降,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背景下,担保业自然更早感受严寒。”李思聪向记者表示。

  而常虹认为,这一轮担保寒冬期甚至比2008年更为严峻,一方面欧美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原材料和劳动成本上涨的新因素,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事实上,担保业务仅仅只是传导效应的一端,而资金来源的重要一端——银行更不能幸免。据记者了解,广东地区出现了多家银行中小信贷利率下调的现象。

  “中小企业贷款普遍的平均利率大致在基准利率上浮10%~15%,而去年同期水平在20%~30%之间。”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中小企业部总监告诉记者。

  而据另一家深圳的银行人士介绍,随着银根逐渐放松,对于一些优质中小企业客户,银行甚至可以将贷款做到基准利率以下水平。

  “今年上半年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速确实有所放缓,很多企业自身经营不佳,贷款需求低于去年。”上述银行人士指出。

  担保行业洗牌加速

  据业内人士透露,最近广东省金融办正在着手检查、清理和整顿担保业,预计将会取消一些没有业务、管理较差的担保公司牌照。据了解,这一轮整顿将持续到8月底。

  一位大型融资性担保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公司一直在梳理信贷情况,对一些风险较高的业务给予重点关注和预警,今年的业务重点不再是拼命赚钱,而是更加注重后端的资产质量安全。

  另一位担保公司高管也认为,担保公司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前拼业务规模的“胜者为王”,而今已演变成为努力生存下来的“剩者为王”。

  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担保公司自身要苦练内功,加强规范和管理,从而谋求生存空间。更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萎缩,担保公司下一步发展必须实现转型,寻求拓展多元化业务。

  除了担保公司自身的努力,李思聪认为外部支持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银行的认同,单靠担保公司本身太弱势了,整个市场都难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