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奋斗”


“个人奋斗”

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就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哄”的人,大多数人埋头于求生存的奔波潮流中,不知不觉让“命运”裹狭着度过混沌而艰辛不堪的人生旅程。今天的社会环境渐渐宽松了,“个人奋斗”,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流行、具有历史意味。它的背景是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为个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将高等教育、医疗、基本住房等变为高价商品,追求经济成就却对经济秩序和劳动条件缺乏监管,同时仍然坚持城乡二元体制和对重要资源的垄断。从这一视角看“个人奋斗”观念的主流化,实在是别具意味――它赦免了政府对保障基本权利和公平分配资源的义务,回避了问责,却将生存发展的压力日趋个人化。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少数个案为“个人奋斗”提供了论据,然而在这些案例背后,“沉默的大多数”却有另外的故事,因为种种的不公平、种种的权利缺失,让“个人奋斗”对他们来说只是神话。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在流水线上辛勤劳作的打工者――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己却难以摆脱脆弱的生存境遇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原因当然不是他们不“奋斗”,而是制度――无论是关乎权利的,还是关乎竞争的――的问题。我要说,面对这些人宣扬“个人奋斗”而不去关心他们的权利窘境,构成一种虚伪的、不公平的、压迫性的标志。即使对于已经占据了资源优势城市居民来说,生活中也充满不安全感,因为看起来体面的中等收入其实难以抵挡种种可能的风险。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些情况难道是正常的吗?我们是否应该反观到底是什么机制障碍造成了贫困者的绝望和普通人的惶恐,归因于“个人奋斗”与否只会让责任者脱逃。

 至于为权利而抗争(或协商),这是权利实现的必需过程,但其前提是确认权利缺失的现状、确认权力者对改善现状负有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那么关于权利的争取是无法起步的。社会保障缺乏、学费昂贵、就医难、就业难、住房难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人生就是一个必须完全为生存挣扎的旅程?所以各种制度的完善和创建是迫在眉睫的!

http://www.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