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衰退需要新的政策思路


  上周末一次意料之外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不仅没有激发资本市场的积极表现,反而出现了振荡调整。如果说“市场永远是对的”,那么这样的市场反应其实在警醒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问题,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绝非一两次存款准备金调整能够解决。

  事实上,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宏观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状况的确存在隐忧,但数据的恶化并非最可怕,更为让投资者担忧的是调控是否有足够的措施和手段去应对。2008年,调控部门曾遇到过更恶劣的经济形势,其时正是凭借四万亿大手笔投资,让中国经济在一年左右时间里就在宏观“数据上”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历史总是相似的,但绝不可能简单重复。今天,调控部门又面对一系列经济下滑现象的考验,只是应对的政策方法却不可能再重复当年。

  事实上,四万亿确实拉动了经济,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对2010年和2011年的物价通胀问题产生了推动作用。当下调控部门再度面对经济衰退风险,就要对之前投资主导的政策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其中的要害在于两点,其一是“逆周期”、“顺预期”地落实货币政策措施,其二是财政政策以“放水养鱼”替代“大干快上”。

  对于货币政策而言,既然经济数据已经出现较为明确的下滑迹象,货币政策就必须明确逆周期而动的原则,即灵活积极使用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以释放流动性为目标应对衰退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之前两年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市场参与者对于货币政策趋于实质宽松并没有形成共识,所以调控政策应该参与修正市场预期,让预期与政策落实形成同向共鸣。就像在2008年一样,当市场各方明确调控政策“保增长”的导向之后,微观主体也会积极参与扩大投资,这将有助于政策效果显现。

  至于财政政策,扩大投资固然是“积极财政政策”题中应有之意,但有鉴于四万亿投资计划不可能重来,所以财政政策优化已成为必然。事实上,积极财政政策除了扩大政府投资的“大干快上”之外,减税让利、“放水养鱼”同样是必须的内容。当然,对于政府进一步减税的空间,学界和业界不乏争议,尽管在理论上大多数观点支持减税,但同样有观点认为有鉴于行政开支规模巨大,所以绝对的减税空间不足。

  在笔者看来,减税政策必须扩大规模和力度,各地一些“营改增”的税改试点已经有所成效。财政开支压力从来都不是拒绝减税的理由,其一,减税如果能够激发企业活力,随着企业效益的改善,同样能够逐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如果以整个经济周期观察,财政收入未必减少;其二,财政开支的很多内容是可以也应该被压缩控制的,比如备受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如果以减税倒逼政府行政成本降低,让行政部门与企业、公众共度时艰,是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大积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