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不会农活又何妨?
文\徐张赢
安徽省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不久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展开了大规模调查,发现80%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不会农活,38%的人从来没有务农经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生涯有更高追求,求发展、学技术、多挣钱是他们的主要选择。90.73%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57%的被调查者希望在城市定居。(据《新华网》07月17日)
说实话,与其说“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衍生工种,还不如说是在城市快速扩展,经济飞速发展之下的现行社会运行逻辑和政策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禁锢。现代社会对农民与市民的界定是户口的“农与非农”。曾几何时,农民作为一个政治阶级群体享受着光环,虽无实质的物质回报,但是社会地位却很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不但失去了原有虚无的政治光环,而且当想要改变世代务农的现状,抬头向上看时,发现往上的通道不是淤塞就是设卡限行。
农民的儿子就一定要会干农活,或是一定要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农民的儿女进城务工就一定得是“新生代农民工”?这在人权上这是一种歧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必将势不可挡,一部分农业户口公民将会主动向城市转移,当然农村也会就地逐渐转化为小城镇,农民的市民化的进程将大大改变农民必是“务农之民”的实质。
越来越多的农业户口公民不是农桑,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这个时候我们不该杞人忧天地认为天下的田将没人种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思想。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土地流转制度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并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农业人口来维持。例如,美国人口约3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据统计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本国人。真正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制度安排上保障阶层互流渠道的畅通,为创新力量营造合理,有序的制度环境。
再者,农民作为一个平等的公民而存在,其本质属性本应只是一种户籍的辨认。(在此户籍制度的藩篱暂且不论)所以,作为农民不会农技又有何妨?关键是能否掌握一技之长,能否在时代的大潮中顺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