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数量与地区发展有关吗?


  上市公司数量与地区经济展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当我们将分析的目光触及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免有许多惊讶之处。

  到目前为止,中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总数为2449家。

  首先,截止2011年止,按各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各自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分为三个档次,其情况是如下:

  第一档次为拥有上市公司100家以上的共有7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别是浙江省,共223家;江苏省共216家;上海市共有193家;北京市共191家;深圳市共有171家;广东省共有170家;山东省共有146家。

  第二档次为拥有上市公司99家以下、50家以上的省份,分别为四川省共有88家;福建省共有82家;湖北省共有82家;安徽省共有77家;湖南省共有70家;河南省共有63家;辽宁省共有62家。

  第三档次为余下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自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均不足50家。

  其次,按地区来划分,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总数达1310家,占去沪深两市所全部上市公司的一半多。中部地区共拥有上市公司291家。西部地区超过50家上市公司的省、直辖市的只有1家,东北地区超过50家以上上市公司的省及计划单列市也只有1家。

  无论是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来分,还是按地区来分,各自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基本上与地区优势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因为拥有的上市公司越多,意味着利用低成本社会资本也就越多,因而经济就越发达。但唯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沿海开放地区的天津市及大连市各自拥有的市上市公司均没有进入50家的行列,他们也都是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尤其是天津市,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的直辖市,只有38家上市公司,显然与其所处的地区优势不相匹配。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普遍保守,缺乏有效利用低成本社会资本发展自己的意识。据天津市政府相关部门介绍,天津的企业都不愿意上市,需要政府反复动员。博主有一次参加天津市的一个会议,市长黄兴国在会上就讲,国有企业高管的工资必需上市以后才能上涨,否则就不能上涨,出现亏损还要下调工资,这力度已经够大的了。但既便如此,也很难动员多少企业通过上市去融资。这就导致天津的经济发展滞后,尽管近几年通过艰苦努力,去年天津市的GDP突破了1万亿大关,但整个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成本依然远远高于其它的沿海地区,因为其融资渠道主要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天津市要重点引进央企,因为央企的资本实力比较雄厚,引进一家央企比引进1000家业中小企业更有利,引进央企入天津,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兼并与收购天津市的企业,以此来带动天津企业进出去。目前,天津市委市政府采取的所有措施都在为进一步开放,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强竞争力而进行着艰苦的努力。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天津必然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

  还有令人费解的是,山西作为资源大省,其拥有的上市公司才34家。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除了垄断之外,最优质的资产当数资源类的上市公司,凭借山西所拥有的资源,拥有100家以上上市公司才属正常。但眼下的情况是,整个山西都悬空了,资源已尽枯竭,但上市公司的数量却落后于中部地区的省份。

  这里,北京是特例,因为许多国有企业的总部在北京,所以它占尽了总部经济的优势,没有可比性。

  上市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渠道和手段,是经济低成本发展的重要血脉来源,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离不开上市融资这条路。事实也证明,一个地区仅靠自我循环,仅靠从金融机构融资,而不善于利用低成本的社会资本,结果是必然落后。因为别人是利用低成本的社会资本来发展经济,具有竞争力,而利用高成本的资本来发展经济,其竞争力就大打折扣。

  因此,一个地区,不仅是要找到融资渠道,而且更要找到低成本的渠道,上市融资是我国目前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渠道。只有通过上市融资,才能真正增强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从资本运作来考虑,这是唯一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