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光伏行业自2009年以来的迅猛发展,由于技术垄断,硅料一度成为卖方市场,价格逐步抬高,利润不断增大,暴利最终驱使资本踊跃乃至疯狂的进入,导致全球的硅料产能在2010年开始以倍数激增。然而2011年以来,光伏产业并未如期蓬勃发展,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多国开始大幅削减光伏方面的财政补贴。全球光伏市场的不景气,在整个光伏产业链环节自下而上传递,导致上游硅料也严重受终端市场制约而萎靡不振,产能超标,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产品差异化不明显,降价成为调整硅料市场供需关系的有效手段,价格战由此爆发。致使2011年全球一半以上的多晶硅生产线停产,而国内停产歇业的企业甚至高达九成。
虽然停产促使硅料供应量急速下降,而且在2011年底的欧洲抢装潮当中库存大量出清,但是硅料整体供大于求的状况短期内没有根本性质的改观,因此,在需求增长有限的前提下,尽管开工企业全面亏损,迫于外部竞争压力,硅料厂商期盼的价格回暖依然无法来临。
1. 进口总量简述:2011年硅料发展依旧向上
2011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8GW,根据全球多晶硅库存反推,预计2011年全球多晶硅消费量近23万吨,同比上涨约39%。从2011全年的硅料数据来看,尽管2011年光伏行业受经济和政策影响发展不如预期,但是整体走势依然向上,只是行业扩张速度明显较2010年有所减缓。
2011年01-12月份中国共计进口多晶硅料64309吨,较2010年有35.3%的小幅增长;2011年,我国的多晶硅产量已达到7.5万,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国,而2011年,我国光伏用多晶硅的消耗量大概为13万吨,国内和国外各提供了7万吨和6万吨左右。多晶硅料的进口金额达到375775万美元,受价格因素影响,环比增长41.6%;2011全年中国进口硅料的平均价格为58.43美元/公斤,如下面的月度走势图中所示,硅料价格由四月份开始一路急剧下滑,但是本年进口的平均价格受一季度较高水平影响,依然略高于2010年的平均价格,环比增长幅度达4.7%。
2011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20.1万吨,同比增长16.8%。除中国多晶硅产量快速增加外,韩国OCI、美国Hemlock、德国瓦克三大厂扩产也是带动全球多晶硅总产量显著增加的关键原因。三大厂产量分别约为2.8万吨、3.0万吨及3.2万吨,占到了全球多晶硅总量的44.6%。根据硅业分会的统计,2011年中国西门子法多晶硅产量为7.5万吨,同比增加72.4%。而如果算上物理法及硅烷法多晶硅,国内多晶硅总产量将接近8万吨。
中国多晶硅料进口总量统计表,2010-2011 |
|||
|
2010 |
2011 |
环比增长% |
进口额(万美元) |
265294 |
375775 |
41.6% |
进口量(吨) |
47513 |
64309 |
35.3% |
价格(美元/千克) |
55.84 |
58.43 |
4.7% |
综观2011年中国多晶硅料的月度进口情况,全年的进口数量呈现震荡走高的趋势。其中,一、二季度的国内硅料供应充足,进口数量较少;进入三季度市场竞争加剧,厂商为维持出货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国内生产企业受技术和成本等因素制约纷纷停产,导致中国硅料进口数量猛增;四季度的欧洲抢装潮促使企业全面出清库存,年底中国进口的硅料数量再度升高。
2011.01~12中国进口多晶硅料量价走势图
2. 进口价格简述:一路跌至谷底
与硅料进口数量的震荡特点有所不同,中国硅料2011全年的进口价格走势非常明朗,前四个月缓慢走高,以四月为分界点,价格一路下滑至年底,由四月份的75.1降至年底的29.7美元/公斤,已经到达历史最低点。
众所周知,伴随光伏行业自2009以来的迅猛发展,由于技术垄断,硅料一度成为卖方市场,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逐步抬高,利润不断增大,暴利最终驱使资本踊跃乃至疯狂的进入,国内多晶硅产能开始释放,国外多晶硅产能也大幅扩张,导致全球的硅料产能在2010年底以倍数增加。随着供需不平衡,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争夺市场,提高市场份额,争相采取各种营销策略来销售产品。其中降价是最常用的一种促销手段,也是最容易见效,并且最不好掌握和最危险的方式。面对硅料巨头的纷纷抛售,那些规模小、成本高的国内硅料厂商一直处于“不降价是等死,降价是找死”的状态中。
2011年前四个月硅料价格依然在持续走高,当时最高交易价格曾经达到90美元/公斤。然而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多国对太阳能补贴进行大幅削减,最终导致二季度订单能见度降低,市场对于原料的需求增速放缓,全球硅料严重供大于求,部分厂家面临巨大压力,受年初预期过高影响,库存一时间难以消化。由于产品差异化不明显,降价成为调整市场供需关系的有效手段,价格战一触即发,急速暴跌至30美元/公斤以下。如此低价使得众多中国客户不惜放弃违约金撕毁订单。
3. 进口来源地简述:争降价格寻出路
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几大硅料巨头纷纷降价,打击同业竞争对手,压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刺激市场总需求。2011年中国硅料进口的主要国外厂商依然以韩国OCI、美国的Hemlock和MEMC,德国Wacker,挪威的REC等几大厂家为主。
2011全年进口自韩国的硅料数量高达2135吨,占据了中国33%的硅料进口市场,已经超越去年稳居第一的美国,成为中国硅料进口的首位国家;2011年中国源自美国的硅料数量共计1725吨,占比由2010年的38%下降至2011年的27%,成为中国硅料进口数量第二大国;德国则以1216吨的硅料总量占据了中国19%的进口比重,依然排在中国硅料进口来源国家第三的位置;而本年度台湾进口中国的硅料数量总计452吨,占据高达7%的数量,取代2010年日本第四的地位。如图所示,挪威、日本和意大利分别排在中国硅料进口国第五、第六和第七的位置。
2011年中国进口多晶硅料(kg)来源地构成图
2011年中国进口自韩国的硅料数量共计2135吨,较2010年的1127吨有89.4%的增长。2011年度来自韩国硅料数量的增大与韩国厂家产能大幅扩张,生产成本较低,价格调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半年市场竞争剧烈之时,来自韩国的硅料价格一直保持在各硅料来源国中的最低水平。促使下半年中国进口自韩国的硅料数量各月都稳定在第一的位置。其中三季度中国来自韩国的硅料数量达到顶峰。
中国源自美国的硅料数量在2010年一直排在首位,而2011年总量低于韩国,下降为第二,占比由2010年的38%下降至2011年的27%。从图中月度的美国价格走势来看,虽然价格反应很及时,调整紧跟市场形势,但是在价位方面输给了韩国厂商。因此,2011年来自美国的硅料总量方面一直落后于韩国。全年进口自美国的硅料数量从2010年的1825吨下滑至2011年的1725吨,环比下降5.4%。对于美国硅料厂商来说,虽然采取了降价措施,但是销售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增长,风险自然加大。
2011年德国继续排在中国硅料进口来源国第三的位置,进口总量由2010年的1035吨上涨至2011年的1216吨,环比增长17.4%。但是总占比从2010年的22%下降到2011年的19%。分析德国今年对中国硅料出口仍然保持较低水平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德国厂商在中国订单较为稳定,营销计划性较强,库存出清方面压力较小;第二,在市场低迷时期,为降低生产成本,德国厂商提早关闭了部分生产线;第三,德国厂商受欧债危机等方面影响,不堪于资金和成本压力,对于价格方面的调整没有美国和韩国灵活,价格显然不具有优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德国的价格走势最平缓,年底依然保持在42.59美元/公斤的高价。总之,虽然德国厂商对市场把控能力较强,但由于下游买家对价格过于敏感,近期丢失客户又过多,因此未来如果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后期德国的硅料销售并不看好。
2011.01~12中国多晶硅主要来源国进口数量(kg)走势图
2011.01~12中国多晶硅主要来源国进口价格($/kg)走势图
4. 2012走势分析
4.1 淘汰刚刚开始
截至年底,持久的价格战终于开始淘汰落后产能。因生产成本和资金问题而停产的多晶硅生产线非常多,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7家上市公司外,均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目前虽然不少厂商停产整修,但更多企业选择了持久观望,这也使得实际产能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减少,目前了解到的国内仅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一家开始走破产清算程序。价格的暴跌同时也对产业链下游厂商带来影响,甚至龙头企业尚德也曾因此不惜赔付违约金、撕毁与供货商的合同,下游的违约和观望促进了硅料厂商竞争的加剧。
此外,2010年底中国政府出台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终于使中小投资商对这个行业望而却步。《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应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企业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按照规模合算,即前期至少需要20亿元资金)。这一规定将促进中国硅料产业结构调整,抑制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引导中国硅料产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12月13日,经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省级发改部门、环保部门核实初审、专家组复核和检测机构测评,一共有20家企业通过准入审核。
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
序号 |
企业 |
1 |
江苏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2 |
河南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 |
3 |
重庆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 |
4 |
江西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 |
5 |
四川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6 |
四川峨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
7 |
四川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 |
8 |
四川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 |
9 |
四川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 |
10 |
四川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11 |
陕西陕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12 |
青海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13 |
青海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 |
14 |
浙江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硅烷法) |
15 |
湖北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 |
16 |
云南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17 |
内蒙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 |
18 |
内蒙内蒙古盾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19 |
宁夏宁夏宁电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冶金法) |
20 |
新疆特变电工新疆硅业有限公司 |
(以上企业除有备注外,均采用改良西门子法)
4.2 产能将继续扩张
以目前中国及国际大厂的扩张速度来推算,2012年底保守预估全球多晶硅产能将达到36万吨,而如果几个主要多晶硅大厂能够按最快速度完成工厂建设,则全球多晶硅产能有望突破41万吨。
根据硅业分会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12月30日,中国西门子法多晶硅已建总产能达13.4万吨,同比增加54.2%。除此之外,中国还有9.6万吨的在建产能,保守估计2012年底中国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7万吨。
OCI目前产能3.5万吨,原厂新增7000吨生产线将于2012年二季度投产。另外,OCI在全罗北道的新万金工业园区建设年产能为24000吨的新多晶硅厂最快预计于2012年底竣工,届时OCI总产能将达到6.45万吨/年。而OCI在多晶硅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其订单量也呈飞速发展态势,这也成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特别是是在亚洲市场,由于其地缘优势的缘故,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的茂迪、绿能、中美硅晶、达能科技、友达光电等厂商已经相继与其签署了长约。而紧随其后,中国大陆地区龙头厂商英利绿色能源也成为OCI的长单用户。数据显示,目前OCI在手的长期订单总额已经近50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于亚洲企业。
瓦克化学目前多晶硅产能为3.55万吨,产品主要来自德国博格豪森生产基地,新厂农特里茨1.5万吨的生产基地已于2011年底完成试产,预计2012年二季度正式投产,将使瓦克化学多晶硅总规模达到5.05万吨。而瓦克到2015年年底的全部产量(包括农特里茨的新建产量),已通过合同全部出售。
美国Hemlock产能为3.6万吨,2012年预计将扩产至4.6万吨,与OCI及瓦克化学一样,Hemlock自身订单同样已排满至最近2、3年。充足的未来订单是多晶硅巨头不断扩张的信心所在。
全球多晶硅产能扩张情况 单位:万吨
单位:万吨 |
2010年产能 |
2011年产能 |
2012年预计产能 |
中国 |
11.5 |
14.6 |
18.1(20) |
OCI |
2.7 |
3.5 |
4.2(6.45) |
瓦克化学 |
3.2 |
3.55 |
5.05 |
Hemiock |
3.4 |
3.6 |
4.6 |
MEMC |
1.5 |
1.1 |
1.1 |
REC |
1.35 |
1.32 |
1.32 |
其余多晶硅企业 |
1 |
2.19 |
2.19(2.79) |
总计 |
24.65 |
29.86 |
36.56(41.31) |
4.3 硅料将持续低价刺激需求
2012年受经济环境和政策调控影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长有限,硅料产能却将持续攀登,硅料供大于求的现状将延续,因此多晶硅价格难以提升,预计2012年硅料价格都将保持在35美元/公斤的底线徘徊。低利润的销售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低价也将推动行业前进。
第一,低价可以保障供需平衡。在多晶硅市场供大于求的阶段,时长9个月的降价使众多中小厂商停产,投资商也对这个曾经掘金的行业望而却步。目前停产企业多数仍在观望,硅料实际产能并没有大规模的缩减。假设硅料大厂不再压价,就会导致诸多产能复苏,新建扩产重新开始,供大于求及价格战将再度重演。在市场需求没有明显提升时,此轮淘汰赛长期持续下去,才能使以投机为目的,不具备优势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降低多晶硅的现有产能。预计价格水平继续维持在成本线一到两年,多晶硅产业的集中度将有所提高,寡头垄断的格局也将重新形成。在未来两年内,全球市场的硅料厂家维持在20家左右比较符合目前的行业规模。这对于多晶硅产业本身来说,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规模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更好地保证多晶硅的质量和品质。对下游厂商而言,规模效应带来的价格下跌显然是一大利好。
2000.12~2011.06全球多晶硅价格($/kg)走势图
第二,低价能够促进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硅料作为技术含量极高的一环,在组件成本构成中占到27%的比重,是制约组件价格最重要的原材料。硅料价格的下降最重要的意义,首先就是将使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与其他能源发电相比更具有竞争力。光伏产业前些年主要问题是组件成本昂贵,现在成本下降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目前,太阳能在价格竞争中虽然有国家补贴,但是竞争力仍较弱。传统煤炭发电成本价为0.6元/度~0.7元/度,太阳能发电成本价则需要大约1.2元/度~1.3元/度。只有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至火电调峰电价的成本,才有望使太阳能发电与传统火电同价竞争,并逐步替代火力发电。过去三年中太阳能光伏组件价格暴跌了三分之二,这使得市场安装数量猛增,使得太阳能正在成为负担得起能源;其次,材料成本的下降为政府提供太阳能安装项目的补贴减轻了负担。2012年,欧洲光伏大国在面临金融危机和组件成本下降时,几乎全部选择了大幅削减补贴。因此,如果硅料价格保持在低位,即使各国政府按照目前趋势逐步取消太阳能光伏补贴,已经足够便宜的光伏组件也使得太阳能发电有能力与化石燃料竞争。
2011年晶硅组件各环节成本构成图
备注:硅料价格按40$/KG计算,组件用硅量按6.5G/W计算。组件、电池全部自己加工,硅片50%外购,50%自行加工,进行成本折算。
综上所述,在光伏整体需求有限,组件库存高位运转的恶劣现状下,建议当前各硅料巨头继续以价格为杠杆,利用低价刺激需求,并依靠规模和技术方面等内在优势,运用政策和资金等外在力量兼并重组部分产能,最终淘汰掉不符合行业现状的落后产能。未来硅料的价格如果能自觉避免恶意抬价行为,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必将扭转以往硅料供求失衡状况。总之,作为行业的带头厂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好供需平衡,才能够保证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良性平稳发展。
4.4 2012硅料来源地将转移
2012年光伏产业的各种不利因素铺面而来。受欧洲政策大幅度调整以及美国双反的初步裁定影响,外加新兴市场尚未崛起等诸多因素,2012全年中国多晶硅料进口数量预计增长不大,环比2011年甚至可能持平。
2011年底是许多国家安装光伏系统优惠政策的最后期限,美国的1603法案截止、中国和德国的FITs费率下调,光是十二月这三个国家就安装了将近5GW的光伏系统。光伏行业短期订单情况良好,开工率有所提升。2012年一季度中国多晶硅料进口数量有明显回升。2011年德国的光伏安装量达到7.5 GW,远高于政府的年度目标,另外,按照德国当前的光伏系统价格,投资回报较具吸引力,这些因素都促使德国在2012年制定大幅削减光伏补贴计划,预计将于4月份开始实施;意大利也宣布取消农业用地光伏系统补贴;此外、英国、希腊、瑞士等欧洲多国也陆续在近期实施光伏补贴削减方案。美国双反终裁也导致一季度中美光伏产品进出口数量猛增。补贴削减前大量德国急单的涌入,使得一季度需求量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进入四月,各种不利政策开始实施后,可以预测到光伏产业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由于2011年底硅料价格已经跌至最低点,2012年第一季度的硅料价格将伴随急单效应而停止下跌。但是较大的库存和过剩的产量在未来欧洲补贴削减形势下,价格上涨的压力巨大。此外,美国日前对华太阳能电池(板)双反案做出反补贴紧急情况初裁,为3月12日的光伏双反案定调。除了影响大部分中国企业向美国市场的出口,最担心的是“双反”调查可能将蔓延到欧洲。这对于国内市场尚未蓬勃发展的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厂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全球产能过剩压力下,2012年硅料价格都将保持在35美元/公斤的底线徘徊。
美国“双反”一旦成立,欧盟可能跟风,中国政府势必对美欧进口的硅料等产品采取反击措施,那么对于中国光伏厂商而言,未来市场发展重心势必逐渐向国内及亚太地区倾斜。届时,产自韩国和台湾、日本等地区的硅料进口供应也必将有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