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总宽为《宇宙和学》作序:一部让我激动不已感慨万千的当代杰出学术著作
北京逻辑学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世界数理辩证逻辑第一人赵总宽教授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曲折的发展历程。时代发展的根基,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时代发展的集中表现,在于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范式是与宇宙及人类世界同构的逻辑形式,即真实思想的形式结构。思维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在于它作为一种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变革成功或失败,乃至社会的延续或消亡。
东西方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于人类基于社会实践的长期发展,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继存与发展。其一,是抽象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即离散分析的思维方式;其二,是多样性统一的思维方式,即连续分析的思维方式。离散分析思维方式的范式是由形式逻辑学给出的;连续分析思维方式的范式是由辩证逻辑学给出的。二者分别以共性事物类和互补性结构整体类为其适用领域。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分别是原子论科学为代表简单性科学的逻辑基础和系统论科学为代表的复杂性科学的逻辑基础。
古中国、古希腊和古印度是逻辑学的三大发祥地。三者形式逻辑代表作可以中国的《墨经》、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和印度的《正理论》为主。就形式逻辑来说,发展最充分的是西方形式逻辑,至现代经典形式逻辑达到了顶峰。古代印度的因明有较好的发展。中国以《墨经》为主要代表的形式逻辑发展的最差,自汉代到清代中绝二千余年。三者的辩证逻辑代表作,中国可以《易经》逻辑学易卦逻辑系统为主;印度可以印度教的《梵经》和佛教的《心经》为主;希腊可以赫拉克里特的哲学残篇和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主。印度和西方的辩证逻辑只是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思维辩证法等哲学形态的辩证逻辑或用于经济学等应用科学形态的辩证逻辑,还不是以研究真实思想的形式结构和推理有效式为研究对象的逻辑科学形态的辩证逻辑。
在古代逻辑三大发祥地,只有中国产生了以《易经》中易卦逻辑系统为代表的逻辑科学形态的辩证逻辑。易卦逻辑产生几千年以来,持续得到继承和发展。它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国历代各种学派共同的逻辑基础,它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传统逻辑。20世纪30—40年代,50—60年代两次全国性逻辑学大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唯物辩证法形态的和思维辩证法形态的辩证逻辑向逻辑科学形态辩证逻辑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兴起的逻辑学研究和教学现代化的大潮中,一方面大量引进了现代形式逻辑研究成果,实现了我国形式逻辑教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不少辩证逻辑学者大量推出了逻辑科学形态的辩证逻辑研究成果,实现唯物辩证法形态和思维辩证法的辩证逻辑科学化。它可以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辩证逻辑原理》为主要代表作。与此同时,我国逻辑学者大力开展了传统辩证逻辑现代化,即将其形式化,建立形式系统的研究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相关论文和专著中,已推出了20余个辩证逻辑形式系统,从而,实现了以唯物辩证为哲学背景的逻辑科学形态的传统辩证逻辑的现代化,并且实现了以《易经》易卦逻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辩证逻辑的现代化。二者可以1995年给出的DPA形式公理系统和2010年给出的PGn+形式公理系统为代表。从而,为多样性统一的思维方式,即连续互补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协调而完备的逻辑范式。
PGn+是以太极哲学为背景的内涵二值非线性推理的扩大的形式系统。此后,又进一步给出了以《道德经》和《太玄》哲学为背景的内涵三值非线性推理太和逻辑形式系统,并进而给出了以《皇极经世》哲学为背景的内涵四值非线性推理的四象逻辑形式系统。在这些逻辑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与当代复杂性科学和当代社会实践的对接,形成了一种适于正确解决当代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冲突的太和学逻辑思维方式。
著名青年学者刘浩锋,最近推出了他独立思考形成的以其天道辩证逻辑为基础的《宇宙和学》为总括的天道宇宙科学系列学术专著。刘浩锋要我这个老年逻辑学者为其《宇宙和学》天道宇宙科学著作提供意见并作序。我反复读了该书,令我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他的天道逻辑,宇宙和学,与我穷半个世纪苦心探索推出的数理辩证逻辑和太和学逻辑思维方法论,在主导思想方面不谋而合。当然,在某些特殊之处,也有着实质差异。这有待彼此相互交流,都作进一步探讨,共同接受科学和实践的检验。
刘浩锋所著《宇宙和学—中华文化复兴宇宙科学》,就其学术成就来说,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当代的杰出学术著作。它吹起一股符合时代精神的、令人清醒、催人奋进的学术清风。
首先,该论著,立足当代,贯通古今。
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发展一体化、信息传布网络化,同时伴随文化冲突普遍化,地区冲突激烈化的世界。从科学发展的本质特征来看,它是西方自古代到近现代原子论科学技术长期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以及相继60—7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代表的整体性科学大转变的必然结果。从思维方式的范式特征来看,当代已从抽象同一分析为主的分析时代,转变为以多样性统一分析为主的综合时代。西方,从纪元前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原子论到20世纪前半叶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将抽象同一的分析方法的应用扩展到了其适域非空非全共性类的极限。当将原子论的离散互补分析方法,越域用到康托开创的无限数集合论领域时,接连不断地引发了最大基数悖论、最大序数悖论等一系列语法悖论和语义悖论。基于原子的形式逻辑为范式抽象同一思维方法,曾在近代凯歌行进,促使机械论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把以中国多样性统一思维方式支持的古代文化抛在后面,取而代之,成为了世界主流文化。
但是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从爱因斯坦因为量子力学不符合形式逻辑而否认量子力学是科学,到罗素将形式逻辑用到康托的无穷数集合论引发悖论,最后到1931年哥德尔证明排除悖论罗素《数学原理》对数论命题证明是不完备的。哥德尔的PM不完备性定理,宣告了以形式逻辑为唯一的思维范式的分析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坚持用其作为唯一合理思维范式,认知和处理无穷域或整体域事物,只能给事物造成毁灭性灾难。将其用于世界经济,必然造成世界经济危机,将其用于世界政治和文化,必然激发政治和文化冲突。《宇宙和学》作者,敏锐地看到了当代种种危机和冲突的思维方式根源。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易经》和《道德经》等系列经典著作,以及古希腊和古印度辩证法等相关著作,形成了可用于正确解决当代种种危机与冲突的天道辩证逻辑思想。天道辩证逻辑之所以能正确解决当代世界种种危机与冲突,是因为它提供的是整体差异互补,多样性统一的思维范式。它与当代世界各种复杂系统是同构的。它支持复杂系统各部分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其二,会通中西,宏扬中学。
近现代是以原子论、机械论科学技术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而原子论、机械论科学技术的逻辑基础,正是在西方一再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形式逻辑。由于汉朝以来形式逻辑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西方发展近现代科学技术几百年间,中国由世界文化先进的国家,跌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低谷,成为被近代以来列强瓜分掠夺的半殖民地国家,处于亡国亡种的严重危机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全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斗争史。在文化层面,就是用什么文化才能救中国的文化方略之争。争论的焦点,从“五四运动”至今,依然是要不要“全盘西化”,是不是必须走西方的现代化之路。
当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成功,已充分证明,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全盘西化,却是完全错误的。在广大学者和学子之中,并非每个人都能认清全盘西化之严重危害的。本书作者,通过对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深入的比较研究,明确地认识到,西方基于抽象同一思维方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已不能适应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只有符合中国传统天道逻辑,宇宙和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现代发展,才能真正满足、顺利实现全球现代化的需求。作者在其《宇宙和学》著作中,具体给出了有助于顺利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全球化的相关原理,从而宏扬了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合理思想,并作出了使其现代化的探索。
其三,关注全球,放眼世界。
在当代中国,有不少学者,由于受到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成天想的是位子、票子、房子和车子,有的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欺压百姓,完全迷失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为人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些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美德,均已丧失殆尽。本书作者,作为一个青年画家,一个青年学者,超凡脱俗,关心全球人类的命运,不辞劳苦,探索人们免除痛苦之路,勇于挑战、批驳有损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错误理论。作者的人文情怀,求真之情,洋溢于全书各卷之中。
其四,融合教俗,教人向善。
在当代不少地区,宗教冲突、教派冲突不断,影响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本书作者,广泛学习了世界耶、伊、佛、道教经典,深入探讨了各大宗教共有的合理思想,并与现代物理学、心理学、生命信息科学等世俗科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充分肯定了各大宗教教人向善的社会功能,这有很大现实意义。
从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佛教情有独钟,接受了较深的佛教思想影响,对一些教理深信不疑,并热心阐述佛理的宇宙科学性。为了强化宗教教人向善的社会功能,而保留了近代科学发展以来所放弃的关于上帝、灵魂、地狱、天堂、十界等的一些宗教理论。在我看来,这些提法有待今后,在科学研究中,作出进一步探索。
2012年6月16日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