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总监突破职业瓶颈


  台湾有位18岁的选秀歌手在上综艺节目《国光帮帮忙》的时候说,现在遇到了瓶颈期,突然开始纠结于到底哪些歌适合自己唱,哪些不适合。年过40的主持人庹宗康调笑他说:现在的年轻人真不得了,18岁就遇到“瓶颈期”了,我26岁才知道什么叫“瓶颈期”。
如果这位18岁的青年多少有点“为赋新辞强说愁”的矫情,那么我周围真的有不少“奔四”的职业人正在“瓶颈期”中挣扎。什么是职业瓶颈?职业生涯犹如爬山,越是下面,往上的步伐越轻松,动力也越足;越是上面,越是步履艰难,动力也越不足;快到山顶时,每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艰辛的努力,山顶就在眼前,可就是爬了许久,还是觉得离山顶那么远,不爬又不甘心,继续前进,又精疲力尽,无可奈何。
一位财经咨询顾问为了突破“瓶颈期”,从一家美资机构离职,去海外镀金去了。损失了一年薪水四五十万不说,还另外掏了三十万学费和生活费。回国后,幸运地进入一家央企任职。本以为她就此安顿下来,如愿与“瓶颈期”告别,谁知近日她通知大家,央企与她的气场不合,她又重新回到原来那家美资咨询公司了,还是继续原来那个职位。我问她:兜了一圈,又回来了,还垫进去七八十万,后悔吗?她说:虽然工作跟原来一样,但如今的心态不一样了,不再像离职前那样工作得三心二意了。这钱花得还是值的。那我们了解一下目前职场从业者的一些瓶颈。
一是近年来职场薪酬逐渐下滑,特别是近三年以来,职场对求职人士开价越来越低,各季度薪金季度满意指数都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81%的职业白领表示对薪金不满,遇到薪金触顶、高薪无望的问题,意味着职业价值处于下滑趋势,甚至是职业危机的晴雨表,为了保持企业的活力,公司每年都会招聘新人进来,并会下大的投入培养新人。而如果职业人因自身素质、工作能力等主观原因不能胜出,等待自己的恐怕就是无法突破职业瓶颈或者裁员的厄运。一些老板趁机将高薪员工换手,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是面临更为激烈、更高档次的竞争,高级白领也心存许多迷惑。纷繁复杂的职场,扑朔迷离的信息,未来变得不确定起来。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长远发展的道路在哪里,目前的岗位留还是走,这些问题经常缠绕着他们。一直没有特别关心自己的市场价值问题,自己的职业命运好像系在产品和技术之上,再这样下去,恐怕很难再有突破了。抛弃已经积累起来的专业经验和技术进入新行业得不偿失。
三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高薪高职位人士的解不开的结。能拿到高薪的职业人工作能力都不用置疑,但人际关系问题却经常困扰他们。人际关系不协调,团队合作无从谈起,没有充分的资源支撑,工作自然没办法做好。人际关系不好,工作又不好,生活毫无乐趣可言。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一向披靡的高薪人夜不能寐。许多高职高薪人士由于表达能力的不足而失去许多提高业绩,扩大人脉优势,走向成功的机会,甚至有时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候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想法,将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四是每天努力工作,可是几年下来却感到自己的职业路越走越窄。塌实肯干,领导却熟视无睹;能力太强,却招来上司疾贤妒能;种种工作不开心,想跳槽却似乎跳不出这个圈子。投出去的简历,有回音的都是和现在的工作相同或者极其类似的机会,那又何苦跳槽?修改了简历,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能够具有延展性和开拓性,可是现实的结果是,自己根本无法超越现有的平台,没有晋升,没有改变,不希望生活就这样下去。
五是 眼前就是死胡同、死发展。不是公司倒闭自己随着失业就是自己被竞争对手打跨。但再跳槽吗?又到了职场淡季或年龄不饶人,面对竞争这么激烈,如何找到一个能够长远发展的平台,发展空间要怎么拓展?现在应该做何打算呢?困惑心态日趋见长。
此类“瓶颈期”的突破,不仅需要全面地认清自我,还需要全面地认清工作的需要。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就像上文那位财经顾问,花了两年时间和那么多钱,才发现自己原来挺适合做财经顾问的。
这样的“瓶颈期”,大多是认识上的“瓶颈”。多去了解一下同行类似职位的情况,或者与其它相关行业的人沟通沟通,没准儿就会醍醐灌顶:原来自己是自寻烦恼。行业挺好,工作挺好,自己活得也挺好,就是看问题的角度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