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陈栋生老先生的房间,便仿佛置身于书海之中,书柜、书架、书桌上都堆满了各类书籍,阳光洒进来,混杂着书墨之香,而陈先生瘦瘦而精神烁烁地立于其中,微笑着与我握手,温暖的掌心。
作为老一代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陈先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很多大事。尤其提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陈先生记忆犹新。
区域发展战略大转折的思考
“今天正好是南方讲话二十周年的日子,而从‘第一个大局’向‘第二个大局’转换,正是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陈先生开始娓娓道来,“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就很重视沿海和内地、东部与西部、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问题。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战略思想中,一直就有‘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这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之初,不管从国际背景,还是从中国当时的状况看来,我们都只能从条件相对最好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起步——这就是‘第一个大局’。”陈先生说,“80年代初,我们关心的重点是使两亿人口的东部率先发展,继而再带动全国经济发展。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视察的时候,讲到要重视研究“第一个大局”向“第二个大局”的转换,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未达到小康水平之时,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总设计师邓小平晚年的这个政治嘱咐,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落实、推出。
“大转折的开始,最早是西部大开发,紧接着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然后是促进中部崛起,最后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把这些政策整合,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经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特别是“十一五”规划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从2007年开始,西部的发展速度连续五年超过东部。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西部的平均发展速度高出全国平均发展速度2.4个百分点。从2008年开始,西部、东北、中部三个板块的同比增幅全面超过东部。而在前二十年的时间里,这三个板块在全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都是下降的,2007、2008年开始缓慢提高。陈先生坦言:“其积极效益不仅仅是提高了区域发展的协调度,更重要的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是一种自我调整。我们知道,东部经济外向度高,在外需急剧收缩时,地区增长速度势必放慢,但全国平均速度没有大的下滑,其原因在于其他三大板块的支撑。”陈先生想了想,“我记得2008年下半年,光东莞市就有15000亿产品是在国内市场实现的,而此前这些产品都是用于出口的。这说明什么?——这不仅仅是区域之间的关系,还在于为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增长作出了贡献。“
诚然,第一个十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三个板块的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东部的差距还非常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就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而言,2010年的西部实现程度是71.4%,只相当于东部2003年的水平,晚了7年。据数据统计,西部地区现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82.8%和75.6%;而贵州、甘肃则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70%和55%;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东西差距更大,以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机构人员为例,西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4。
陈先生语重心长:“现在只有8年多的时间。届时,如何让西部民众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还任重道远。”
2、1、4、4、N、14、特、3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陈先生开了一张方子,颇像密码的一串符号,下笔清晰而有力,然后将其意一字一句讲出:
“2”是指两大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十二五规划》明确的。
“1”是指一个统筹:要将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人口配置、城镇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布局、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统筹考虑、通盘安排。
“4”是指四个目标:一、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二、国土空间科学集约高效利用;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再一个“4”是指四大板块: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这四大板块找到各自准确定位:东部地区努力在技术、人才、资本、开放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商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中部地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西部地区把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将其提到战略高度;东北地区则致力于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陈先生将其命名为“广域政策覆盖区”,它与我们过去讲的经济区不尽相同——是指这个区域内,实行同一的区域政策。
“N”是指每个版块都有若干个重点区域,发挥区域核心和增长极的功能。比如西部的成渝、关中—天水等。
“14”是指连片特殊困难区,也有人称为“11+3”。”11“又分为”7+4“,7个连片特困区在西部,诸如宁夏西海库等;4个在中部,即燕山-太行山、湘赣间的罗霄山、鄂豫皖的大别山和山西的吕梁山地区。”3“是指西藏、四省(四川、云南、青海、甘肃)藏区、新疆南部的三地州。
“特”是指特殊类型区。如海洋经济区(去年出台的山东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区)、沿边地区(满洲里等)、资源富集区(不少处于生态脆弱区内,“点”上开发时如何保护好“面”,要非常小心)、资源枯竭区(四大板块都有,东北地区尤多,需要培养替代的接续产业)。
“3”是指工作中的三个抓手:一是规制与规划引导、政策支持,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混合型,即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具体讲,“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是指,有的地区需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刚性政策;有的地区需要起引导作用的软性政策;有的地区需要对口支援等;“市场”是指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要充分依靠市场机制,譬如近些年“东资西进、东企西移”就是市场机制在发挥调节作用;还有一种是“混合型”,如相关地方政府联合召开的各种商务对接会,即:地方政府搭台、老板或企业主体唱戏、行业协会帮忙。
陈先生用短短一串符号,便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脉络一一展开。
抬头看天 低头看地 环顾左右
当提到从方法上如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陈先生不假思索:“抬头看天、低头看地、环顾左右。”然后,盯着我们爽朗地笑开了,“就这么三句话!”
”‘抬头看天’,首先要了解、把握国内外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走势;‘低头看路’,是指要了解当地情况,吃透区情;‘环顾左右’,了解“左邻右舍”的动向——他若很优秀,正在上某类新兴战略产业,那就搭伙,我做配角有何不可?“陈老微微扬眉,笑说,”我们要把‘抬头看天’、‘低头看地’通过‘天地相接’,思考本地区的产业定位、空间布局、谋划思路,寻找出路。“
陈先生的思路从始自终都很清晰,化繁为简的功底可见一斑。是怎样的沉淀,让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和年轻人就像朋友一样地谈笑风生,讲起区域经济更是神采奕奕?这是一种修行,送给热爱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共勉之。
采访手记:
整个采访中,感受最多的是陈老的笑和他的义愤填膺。
陈老翻开上期杂志,在上面圈圈勾勾了很多,认真的态度实在令人钦佩——细化到一个年份,一个字词,甚至是一种排序。陈老说,先说点好的吧。我忙说批评为主。陈老便笑开来。
提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陈老赞许连连,笑着说:这个规划不仅切合西部地区的实际,而且充满智慧,很好地将重点经济区的率先发展、农产品生产区的优化发展、重点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富集区的集约发展、沿边开房去的加快发展和连片特困区的跨越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说完又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聊起某些社会新闻,陈老会拍案而起:“我印象很深,80年代中期去深圳出差,宾馆桌上有一摞报纸,上面报道说宝安区一年工伤事故70万次,70万啊!”陈老激动地站了起来,“中国这30多年来的变化之大、国人目睹,成就巨大、国际公认,但代价、教训亦不少,其中不知渗透了多少农民工的眼泪与血汗啊……”
陈老提到国内外之比较,说:“‘崇洋媚外’是错的,但有些事别人比我们办得高明,在这些方面,‘崇洋学外’是需要的。譬如一到暴雨季节,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街道都是‘积水’,交通瘫痪……而海边城市青岛,暴雨更大,但无积水,就在于德国人当时坚持城市建筑‘先地下、后地上’,地下管网系统规划预留了增量。”顿了顿,他继续说,“这些方面看来就需要虚心地学,学到手也就不必再‘崇’了。“
……
这是初春,阳光很好的下午,以上更像是一个真实而善良的愤青老人,他在和晚辈聊聊天,仅此而已。
陈栋生,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前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