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调整如何让人“看得懂”?


干部调整如何让人“看得懂”?

  

  换届期间,常会有干部的大面积调整和人事变动。而每当相关干部调整的消息传出,总会有些干部或群众在私下议论“看不懂”、“不明白”,甚至有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干部调整、人事变动,是干部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保证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要事,必须抓好,还必须让人“看得懂”。

  增加透明度。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平时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对于组织部门如何调整干部、怎样使用干部,常常不够了解或知之甚少。正因为如此,平时也便会有很多议论甚至猜忌。特别是涉及到大面积调整干部的时候,由于平时对很多干部的情况不了解、不熟悉,以致对一些干部为什么调整到某个位置“看不懂”。这就要求组织人事部门要深入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通气会,将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工作的相关方案、程序进行适当的公开,揭开干部工作的神秘面纱,提高干部群众的知晓率,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绝不能人为设置信息公开的障碍,更不能暗箱操作,让人“无法看”。

  提高公信度。怎样使用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是有着一定的规则和原则的。一个干部能不能提拔,应该调整到什么位置,要想让人“看得懂”,必须切实提高公信度,而不是一人划圈、个别定调,必须出以公心,公道正派选人,选公道正派之人,必须唯才是举、唯德是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凭实绩用干部,突出群众公认。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对于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敢抓敢管的干部、改革创新的干部,组织部门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选准用好,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钻营者得利。绝不能任人唯亲、任人唯钱。否则,不但干部群众“看不懂”,还会招来骂名,甚至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

  扩大参与度。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这样的干部能不能符合发展的需要,能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能不能体现群众的意愿,关乎换届成功与否。而干部怎么样、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但是,有些时候,有的地方,干部调整、人事变动,一般的干部群众很难说得上话,干部的初始提名权掌握在、控制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手上,什么时候调整干部,调整什么样的干部,全凭领导意图、只看领导脸色,而一般干部、普通群众不要说提名干部了,就是对调整的干部有什么意见和看法,也是无处可说、无地可讲。在一些地方,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更是无从谈起。如此调整出来的干部,怎能让人“看得懂”。坚持干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也是干部工作赢得群众信任理解支持的必然选择。能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将干部评判的尺子交给群众,扩大群众的参与度,提高群众的话语权,是干部调整、干部工作是否深得人心的重要衡量标准。

  当然,干部调整涉及的不仅仅是干部本人,还有岗位需求、发展需要,不可能让人人都“看得懂”。但是,起码应该让大多数人“看得懂”。否则,就真的有失民心之危险了。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