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历代的一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很讲究领导艺术,注重选拔和使用人才,并重视人才在历史上的栋梁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科学经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相继走上领导岗位,领导科学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日臻完善,不断走向成熟。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行政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续中国古代政治家的领导科学经验,吸取现代领导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行政领导提高用人艺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观中国古今领导科学的发展史,值得行政领导者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治国以人才为本的思想
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它说明了古代政治家注重用人,人才是创业之本、治国之本的思想。现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也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求贤用才,自古以来皆为杰出的领导者所重视。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的一次庆功宴会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这是刘邦对自己夺取天下成功经验的总结。其实,刘邦不仅重用"三杰",而且注重把各方面人士,不论出身贵贱,都集中在他的四周。如萧何是县吏,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韩信是混子,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可谓三教九流,他都量才录用,各尽其长。所以他谋臣如林,猛将如云,终于成就了统一大业。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人才的得失是事业兴衰、成败的要害。
中国有句古语:"昌士者富,失士者亡,"又说,得才兴邦,得才兴业。唐太宗李世民是杰出的封建君王,治国成就赫赫,在他的身上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总结说,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用人:第一,不妒忌有才能的人,看到别人的才能,好象就是自己的才能;第二,用人所长,避免其短;第三,敬重贤良,原谅犯错误的人;第四,褒奖正直,从不黜责出去一人。唐太宗深知人才的价值,在治国的过程中,正是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才实现了"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显赫的一页。
2、关于"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思想
自从有阶级的社会产生以来,统治阶级在用人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线,一种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种是"任人唯亲"的路线。这两种用人路线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我国古代大量事实证实:凡是推行"任人唯贤"路线的,国家和民族就会兴旺发达;而推行"任人唯亲"路线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衰弱危亡。
唐太宗就把德才和影行(实际能力和表现)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六年,唐太宗对魏征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兢进矣。"魏征回答说:"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司马光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聪明能干、明察事理、富有魄力的人方为才,公正坦率、合乎中庸之道的才是德。才和德,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将人才的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四化",这就是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实质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思想体现。其中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具体地说,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执行党的路线,党性强,作风好,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能为人民造福。所谓才,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本领和才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熟悉以至精通自己的业务,有专业知识和能力。
3、关于知人善任的思想
如何知人识人,在我国古今领导科学中,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具体的方法。所谓"知人",就是能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别人的优点和短处,及时地发现和识别人才。人各有"长"有"短",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优点,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点。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人的优点和短处,优点与缺点,不仅是共生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例如:具有办事果断、泼辣的优点的人,同时也具有武断的缺点;具有虚心、谨慎的优点的人,往往同时也具有优柔寡断的缺点;具有事业心强、好胜心强的优点的人,也具有好出风头的缺点。可见,人无绝对的优点和缺点,要害是领导如何用其所长。
"知人"是为了"善任",即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用人原则。其中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有:
第一,扬长避短。事物有长短,人才有高下,这是古往今来客观存在的事实。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总结的一条原因就是:"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王安石的"取其长不向其短,"理不应"责人以细过"的主张,以及朱元璋的"量才录用"、"用其所长,不强其所不能"的观点,都是同唐太宗"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第二,"察能授官"。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权修》篇中说:"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荀子也主张"察能授官",他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以后,凡是有作为的君臣也都实施这个政策。刘邦主张,"爵以功为先后,官以能为秩序。"[6]在"察能授官"的问题上,陆贽不仅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论述,而且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做法。他主张,经过严格考核,定出官吏政绩、才能的等级,作为升降的依据。可见,陆贽把选拔、任用人才与考核人才联系起来,强调量才录用,能职相当,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第三,用人不疑。古人说:"疑则勿任,任则勿疑。"用人不疑,这是领导者使用人才必须注重的原则。唐太宗说:"但有君疑于臣,则不能上达,欲求尽忠虑,何以得哉?"[7]把这句话推而广之,用人者疑于被用者,对他办事不放心,不放手,就不能充分发挥被用的人才的作用。历史上无数事实证实,在"知人"的基础上做到疑人则不用,用人则不疑,就能成就大事。
第四,必须懂行。作为领导者,要真正做到慧眼识人才,知人而善任,就必须是内行。孙武说:"不知三军之权,不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候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把这种观点推而广之,就是不熟悉各行各业的特点和规律,就不可能合理地使用各种治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假如主观武断,乱加指挥,就会给事业带来危害。
4.关于新老人才参用的思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代表的用人的战略思想。朱元璋把选人用人看作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不仅提出了"选贤任才,立国之本"的思想,而且提出了破格提拔、老少参用的思想。他说:"朝延悬爵禄以待天下之士。资格者为常流设耳,若有贤才,岂拘常例?"他说这些话后,"一下子就超擢者九十五人"。在谈到新老人才交替和参用的问题时,他说:"郡县官年五十以上者,虽练达,而精力既衰。官令有司选民向俊秀年二十五以上,资性明敏,有学识才干者,避赴中书,与年老者参用之,待老者休致而少者己熟于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毛泽东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用人艺术,邓小平的注重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都为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的领导骨干和宏大的干部队伍。对于现代行政领导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中国如何发扬古人的用人艺术和优良传统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