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到要海外去,其实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只有子路那样的实惠人才会当真。本身这个“浮于海”也是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的。可以理解为孔子要避世,也就是说:“如果理想无法实现,我宁愿自我流放到海外去,也不在这里留下来同流合污;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苟活于世”。这就有了不死不休的意昧了,不过孔子真要的避世吗?从孔子的一生来看,孔子作的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世是可避吗?都避世去了,这个世界要交给谁呢?
所以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那就是孔子坚信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学说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既便是在这块大陆上行不通,也一定要找个地方去实现。联系孔了不断地奔走于各国去寻找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这样的说法也并非是绝对不可能的。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那时候的人能知道海外有些什么。但也不能证明当时的人就一定认为海外什么也没有。《山海经》虽然成书时间并不确定。一般认为可能是晚于孔子时代的,但相关的传说在孔子时代也未见得没有,也许更多些。这样一来,似乎孔子是在说:“我一定会找到一个可以实行自己之道的地方”。(呵呵!幸亏没去,不然日本鬼子也许就要说孔子是他们的了!呵呵!)这样的理解倒是很想孔子,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了。
坚信自己的理想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