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看了网上热传的耶鲁大学和北大风格迥异的宣传片,感触良多。
耶鲁宣传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现在,强调活力和创造力;而北大则强调的是悠久的历史,是优雅的环境,是文化传承,是名校和教授。
文化传统一直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没有比较之前,我们似乎也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悠久的历史这本来就是我们骄傲的资本。上有五千年,有诸子百家;中间有汉唐盛世和四大发明;近代有“唯我独尊”、“禁海令”,然后是不断的割地赔款,好歹也还有蔡元培、清华四大导师、鲁迅等为我们Hold住一些滴滴失血的心…。
那么现代我们有什么?有经济的发展 - 但这是以牺牲环境、牺牲健康为代价。重金属污染、PM2.5超标、三聚氰胺、农药残留等已成为常态;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跃 - 但这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基础。农民种地一年不如到城里打两个月的零工就是残酷的现实;有财富的聚集 - 但这是以贫富差距巨大和国富民穷为结果。“国进民退”、行政垄断盛行、“逃离北上广”、“鸽子笼”、社会保障缺失就是例证。
每当我们想起传统的北大,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以蔡元培先生身体力行的兼容并蓄;是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是首倡“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总之,是代表和引领着全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现在的北大,给世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雷人的化学之歌和逻辑混乱得一塌糊涂的校长;是有辱斯文的“三妈”和“狗骂”的教授,是以拜金主义为荣的富豪同学会…,总之,是随波逐流进而同流合污,其追求和境界与传统的北大实在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我国近代的教育大约奉行的是“学以致用”,是“唯长者遵”,“为尊者讳”;现代的教育则是听话教育,考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现代的教育甚至沦落到了泯灭儿童天性,扭曲真实人格,不追求能力与创造力,只求考试分数等,系统性、大批量生产“劣质品”的地步。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培养独立人格和培养批判精神的内涵被彻底泯灭了,极端的功利主义和犬儒主义成为当代教育和社会的非理性的理性主流。
美国没有多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没有多少可以“传承”和“光大”,即便是有三百年历史的耶鲁大学也似乎不屑于“传承”。独立精神和创造力才是美国教育以致美国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固然悠远流长,但是除了“传承”,“创新”什么时候能够成为我国教育和社会文化的主调?我们不能总在祖上荫德的庇护下坐吃山空,在历史的重压下对先贤们望而生畏、顶礼膜拜,嘴里还不断唠叨着“弟子不才”、“学生谨记”。
富二代会指着穷小子说:“我爹是李刚”,然后是耀武扬威,自我陶醉;穷小子只好穷则思变,自强不息。多年以后,富二代山穷水尽,穷小子则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 这就是中美教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美国的媒体最近评价中国的大学说:“如果中国的未来一部分要取决于大学,那么就有必要担忧。每天我都会发现,中国学生都在一个混乱和过时的体系中承受煎熬,然后就进入自己难以掌控、快速发展的社会。”
长辈们留下的压箱子底的那点陈货总有卖完的一天。如果我们的大学不能警醒,不能发奋图强,胸无大志的徒子徒孙们往后的日子恐怕要度日如年了。
传授知识与方法只是教育的外延,而教育的内涵是培养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包括对于我们所景仰的蔡元培先生和清华的“四大导师”。如果没有了独立人格和批判的精神,我们的社会便失去了创造力和引领发展的能力,我们将只能够跟在伟人们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只能以“传声筒”为己任,最终一蟹不如一蟹。
北大的宣传片不是北大的过错,它反映出来的是中国教育的缺失。说白了,中国的教育还是在“拼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