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浪千尺凭鱼跃
——解析水阳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因
徐开春
水阳镇地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部,皖东南第二大圩——金宝圩内,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近10万人,耕地10万亩,天然水面5万亩。水阳位于南京经济带、长角经济圈内,与芜湖、南京、马鞍山隔江相望,芜(湖)太(湖)公路、322省道穿境而过,长江支流水阳江环圩流入长江,是连接苏南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水阳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幼蟹生产基地,安徽省乡镇水运第一镇和造船第一镇,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水阳地方特产鸭脚包、水阳茶干、白蒜等享誉省内外。2007年,水阳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进入宣州乡镇前三甲;农民人均收入5148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40元。今日的水阳,投资7000多万元的路桥工程宽阔平坦,集镇建设日新月异;时时洋溢“村村比建设,户户比成就,人人比奉献,个个讲文明”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处处展示“楼房林立,金花灿灿,棉白蟹黄,鱼米香味”那闻名江南的“鱼米之乡”、“河蟹之乡”、“水运之乡”的水韵。
近日,水阳镇又因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发展与改革试点镇而成为焦点。通过分析水阳现象,笔者发现,除了有较大的经济总量和辉煌成就外,更重要的是水阳镇多年来利万物而不争,尚柔而执着,宽博而求新,释放“水阳人”灵魂,发扬“水文化”精神,做好“水发展”文章。
水阳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商机”,不断创新,即使失败也要执着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敢吃“螃蟹”,让水阳人均渔业增收1850元。
改革开放以前,水阳人养鱼也是“靠天收”,人均收入1949年仅40元,1978年才上升到131元。1986年《渔业法》出台后,水阳人敏锐地嗅到这一“商机”,马上采取“水跟田走”的方式承包水塘,每人出10块钱,年底分30斤鱼吃。1988年,中联村中垾组张允顺见“一只蟹一担稻”有利可图,就进行鱼蟹混养,承包30亩水面养殖成蟹,成为水阳养蟹第一人。尽管张允顺当时养蟹的成活率不高,但经济收入却巨增,当年就盖起了新楼房。于是村民们纷纷抢着学养殖。惠丰村的前叶组李其春就承包了110亩水面,年产值30万元,利润高达10万元;盈字村阮小宝不但自己富了,还带领群众搞苗种培育。1993年10月的一天,30多名养殖户聚集在西塘村小学教室里竞标,叫价声此起彼伏,特别是那宗212亩塘口,每亩的起拍价硬是从14元叫到75元。这件事令水阳人至今难以忘记。通过水面发包,水阳镇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据镇农经站统计:水阳水面承包费由1990年的5万元上升到2002年的1000多万元,去年达到1700多万元,其中双盈村现有集体资产达到736万元,真正实现了“村富敌乡”。
虽说养蟹是暴利,但由于经验不足,种苗不好培育,蟹子的成活率不高,价格波动大。1千克大眼幼蟹最高时能卖1.6万元左右,但最低时只能卖0.2万元,豆蟹和扣蟹等蟹苗的峰谷差价也高达8到17倍。再加上多年来超强度的河蟹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河蟹养成规格偏小,品质较差,成蟹肚底呈黑色,销售困难,价格下降,有时一亩要亏2000多元。严峻的形势让水阳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赚钱,去养蟹”的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赚钱不赚钱,必须养好蟹。要想养好蟹,科技是关键”,水阳镇政府也适时倡导“挖小塘,养大蟹,养好蟹”。水阳人在1997年投资80万元建立了占地72亩的幼蟹培育场,采取锅炉控温技术培育纯正中华绒毛蟹苗种,现又在长沟村实验纳米增氧技术提高水产产值,探索出浅水稻田“种草、投喂、稀放、配养”为核心的生态技术,形成了安徽省水产养殖特有的“水阳模式”。十八垾和鱼感圩村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地,“水阳江”牌优质幼蟹获科技部星火计划优质品牌标识,水阳镇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幼蟹和知名水产品生产基地,“固城湖”牌优质大河蟹30%来源于水阳;“头大、膘肥、肉嫩”的水阳鳙鱼成为江苏溧阳“天目湖”牌鱼头产区之一。
从养鱼自吃到养蟹致富,从养鱼“靠天收”到“科技养殖”,从利用天然水面养殖到“挖田养殖”,养殖户们就是在这种竞赛中,把水阳镇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幼蟹生产基地。如今,水阳镇农民有80%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业成为全镇一大支柱产业,目前水产养殖面积10.5万亩,年产量1.6万吨,生产总值2.17亿元,人均渔业收入达1850元。去年水阳幼蟹市场出现了多年不见的火爆场面,8000多人组成的“挖苗族”活跃在金宝圩,连全国最大的江苏如东幼蟹批发市场的经纪人也到水阳采购幼蟹。
水阳人总不甘“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渴望走出去,扬“帆”出海,到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他们打通了“陆路交通线”,组织2万多人“圩底之蛙”跳出圩区;发展水运,建筑、服装服务业,还让800多艘水阳船舶扬帆江海,直接经济收入2亿元。
可是在以前,水阳人就像金宝圩一样被52公里环圩死死地锁在自己的“垾子”里,对外连接的唯一通道就是一座不足5米宽的东门渡大桥。村民走亲戚,荡着“小划子”绕金宝圩一圈也要好几天,更别说出门见大世面了。
为了打通陆路交通,水阳镇人大代表先后9次在市、区、镇三级人代会上提出建设雁翅小河口大桥等议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水阳人盼望已久的通往江苏省的雁翅大桥建成了,连接狸桥的小河口大桥贯通了,直达市区的新东门渡大桥通车了。三桥三路工程就像架在水阳生命线上的“血管”,让水阳对外联系更多、发展更快。正如人们所说“在宣城城区,一桌落座至少有一个水阳人或与水阳有关的人”。
紧锁的圩堤锁不住水阳人“走出去的心”。1983年,就有人在徐村造水泥船30艘,为“走出去发展”作准备。80年代末,原雁翅乡刘伟加、卞小春为代表的几户农民自发借贷资金造船跑水运。“跑过大码头”,水阳人就发现“一动船桨,黄金万两”,敢想敢闯的水阳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突“圩”出海了。由荡“小木划子”到开水泥船再到铁驳船,由走圩内河到跑长江再到闯沿海,甚至有专跑香港到新加坡的集装箱转口贸易,雪球越滚越大,许多农民因此成为了“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水阳镇也成为“安徽省乡镇水运第一镇”。
水阳对外交流交往有自己的思维和心得。为扩大招商引资,水阳镇政府在上海等地设置招商机构,在无锡、上海等地形成了举办老乡及相关人士联谊会的惯例,积极联络水阳籍在外贤人能士为家乡建设出力。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是因为示范村、示范点的理事会成员走出圩口,到宁国、绩溪等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地区学习考察,拓展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新农村建设才一年一个台阶。
正因为有扬“帆”出海的开放精神,水阳每年才有1.8万人次“圩底之蛙”跳出圩区,迎来大发展;才会涌现出了象张百启这样拥有几个亿年产值的实业家,象蒋毛毛这样资产3800多万的“船老大”,象浙江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华元这样的显赫人物……
水阳人总是“想他人所不敢想,为他人所不敢为”,积极投身改革,突出重‘圩’,让不能发展工业的“圩区”建起了自己的工业区。从“藏富于民”到壮大集体经济,从“两水富民”到工贸强镇,原来“财政赤字”的“穷政府”到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
水阳人明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但水阳是水乡,除了水面就是良田,不宜发展工业。怎么办?水阳人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等、靠、要”,而是不断地分析形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
水运兴起的时候,水阳人发现:跑水运的多了,船的需求量就大了。精明的水阳人瞄准机遇,拿出养鱼蟹赚的钱,在堤岸外滩密密地架起了各式铁驳船。焊光不停地闪烁船间,形成了灯火通明的“不夜江”,掀起一轮造船热。然而造船是一项需要一次性大投资的产业,资金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水阳人首先想到银行贷款,水阳信用社也倾其所有每年贷款近亿元,成为全区乡镇放贷量最大的信用社,但饶是如此,比起造船的巨额资金需求,也是杯水车薪,于是船主们又一次想到曾参股水产养殖的乡村干部。水阳镇党委政府继续保持“不强压,不反对,不议论”的态度,让乡村干部与造船业主双向选择,自主参股造船业。1983年仅30艘10吨以下的水泥船游荡水阳江;2002年,水阳镇投资1895万元造船,初步成为全省最大的船舶建造基地;2003年水阳人又筹资近3个亿造船126艘。现水阳500吨以上的各类船舶应有800多艘。
为规范经营,形成规模,2004年水阳镇又投资400万元,成立了水阳船舶修造厂,改造扩建6处外滩造船基地。2007年再投资200多万元,建起船舶工业园,完成了“五通一平”,并引进3家企业入园,形成以造船为龙头,船舶设计、制造、销售一条龙,并带动了劳务、钢材、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自从徐村建造30艘水泥船后,水阳造船业也由小木船到水泥船再到铁驳船,造船的吨位也从几吨到几十吨、几百吨再到近万吨,现各类运输船舶总运载吨位达到160万吨。船主们就是在这种竞赛中,硬是把水阳镇这个地处“内河”水阳江、没有造船优势的地方,建成了“安徽省乡镇造船第一镇”。
几年前,水阳人就敏锐地觉察到江苏省的产业要梯度转移了,他们依托与南京交界,芜太公路、即将动工且穿境而过的芜(湖)雁(翅)高速和芜(湖)申(沪)运河等交通优势,规划建设4.96平方公里的水阳镇工业集中区,布局“一带一轴三组团”,即水阳江自然水系自然风光“带”,跨江南北通道“轴”,成立光明、雁翅和新联“三组团”,建设成为光明组团服装、电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雁翅、新联组团潦水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说干就干,水阳人及早谋划,提前在光明村征地540亩。当紧缩土地政策出台后,别人都在为土地问题伤透脑筋的时候,他们却悄然启动了工业集中区建设,并顺利跻身省“861”计划,迅速拉开园区框架,建设标准化厂房2.3万平方米,积极承接江苏产业梯度转移。目前,园区已引进企业7家,投资1200万元的欧利达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一批服装已经出口欧洲。
虽然有无限的风光,但水阳人也遇到过挫折。他们领教过河蟹价格的大起大落,他们遭遇过船沉江海的悲痛欲绝;原雁翅人也因撤乡并镇想不开而千人上书“保旗还乡”;裘公新市场建成后,少数原裘公人因割舍不了旧市场闹过;少数水阳人也曾因妄自菲薄闹得“鸡犬不宁”。每当这时,水阳镇党委政府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克服发展中的困难,让他们在挫折中积累经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让改革与发展的结果惠及群众、教育村民,让那些思想过激的人回到大家庭,并很快投入家乡建设。
敢吃‘螃蟹’的创新精神,突出重‘圩’的改革精神,扬‘帆’出海的开放精神,正是水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因所在。激浪千尺凭鱼跃。知道内情的人都清楚,水阳镇“两水(水产、水运)富民”的始作俑者是作为“精英”的水阳干部,是他们带领着群众致富。正因为有敢吃“螃蟹”的创新精神,70%以上的水阳镇村干部才敢参股水面承包和造船水运;正因为水阳镇一届接着一届党委政府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和“休养生息”的方法鼓励发展,才有水阳现在的蓬勃发展势头;正因为一任接着一任党政干部“只干不说”,“只求发展不谋人”,“帮助农民致富”,农民才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正如水阳镇一位负责人所说:“水阳虽然曾有短暂的‘经济危机’,但却留给农民无穷的发展空间”。“两水”从业人员更是有亲身感受:没有干部的思想解放,水阳老百姓就不可能放心放胆地大发展;没有干部的倾力参与,水阳人就不会因此“发迹”;干部的参与,使得干部群众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水乳交融,共谋发展,水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步步领先、长盛不衰。
激浪千尺凭鱼跃。2010年,水阳镇被列为宣城市强镇扩权试点镇后,水阳人又开始了“打造亿元镇”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