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之梦


我没有想到过冬天我也会上到太白山。
在我的想象中,太白山是与六月积雪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炎炎夏日的无路可逃中,驱车来上太白。享受那份从心底和脚底下散发出来的凉意,在太白的山里沉醉。连绵几百里的秦岭在这里忽然找到了它最想要突破的缺口,一种向着苍天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一个海拔三千七百六十七米的神话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诞生了。
上太白的那天,西安正好接近零度。他们说太白一定会结冰的,至少一定会到零下几度。在路上我看到远处一片皑皑白雪铺满山头,想象着温度随海拔而逐步下降的那种感觉。忽然就有了一种奇妙的想法。仿佛那种冬天在身后一种追杀的仓惶,一种思念被提升的感慨。入秦岭不远,石头河水清幽而纯净,粼粼波光,碧波满目,真的让人一种说不出的亲近与洒然,人生于世,或许就该在这里与水相邻,与山相傍,与云相望。
太白作为一个风景区,其实我也不是第一次来了。前两次都是从汤浴那儿上的山,自然纯粹走的是游山玩水的路线。第一次来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将要毕业的学生,结伴的是低我两级的一个哥们。仿佛当时是认识什么人,学生最爱享受便宜了。他叫我去玩的时候,却也是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但是我是那么向往这个地方,禁不住诱惑,我们在一个初夏的周末直奔太白。那次我记得我们上到最高的时候大约是三千米左右吧,那个地方是否叫做少白山?背上背着吃的喝的可是走了多半天了,真的想一口气走下去。但天公不作美,就在那时下起了雨,挺急挺猛的那种。忘记了,高山的气候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一句古诗说得好,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无可奈何,我们只好下山,在路上我看见了高山杜鹃,也看到了雨中的太白山,有一张云雾与树的照片就是那时候留下的。是我少有自我欣赏的作品之一。那时候我用一架不到三百元的机子,凤凰205D。后来一次,哥哥的一个同事去北京时给弄丢了。我自己生平第一次自己亲手买的机子,陪我渡过了两三年大学时光,就从那以后结束了它光荣的一生。
再上太白的时候,我是随单位的人一块去的。所谓的渡假吧,一半人在山下操作麻将,只有年轻人喜欢上山疯玩。这一回却是坐缆车上去,很快就到了半山。只是我忘记那是什么地方了,积雪很厚,我们扶着木头做的扶手向上爬了好久,终于都不能上去了,有的地上雪没到膝盖处。大家只好作败兵状退回去。人很多,但究竟有什么趣事却是记不清了。
那以后,太白,拔仙台就成为一梦了。我知道也许我一生不能再有机会到达那个顶点,老大给我讲的故事,我只能埋在心里面了。若干年后,没想到我仍会以这样一种心态在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再上一次太白。也许今后还会有很多次很多回,可是这一回我的心情不一样。
夜宿太白宾馆,据说是太白唯一一家有暖气的宾馆,我真的并没有感觉太多不同。清早起来,穿着厚衣服站在院子的时候,感觉有些清冷,一种冷渗入我的身体。我看见车停在围墙附近,前面的玻璃上均匀的贴一层六角形的雪花,仿佛在妆点这冬天的心情,告诉我冬天曾与我共眠。我们在隔壁不远一家饭馆吃特色的热皮,喝豆浆,这是汉中,陕南的小吃,在这里做得也很地道,唯一不同的是,一边吃,热皮的温度一边下降,最后吃完了,饭也凉了,也许这正是热皮受欢迎的原因吧。
太白的街道并不繁复,据说全县也不过十万人,真可以算是陕西省人口第二少的县城了,这第一记得仿佛是陕北的宜川,说是只有四万人。但街道上的风景并不逊色,就在这样的气温下,照样有身着长袜的时尚女子在街道上招摇,真叫人咋舌。
当然,太白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我们来这里也不是来看时髦女郎来的,但是仰头看一空澄蓝,半月挂在天上,日月同辉,无论你是来做什么的,都不会感觉虚渡此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