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意识


 

                                 胡志平

 

 

哲学不仅充满智慧而且充满乐趣。面对许多属于你自身的生活疑问,哲学能把你引向非凡境界。比如,意识是非物质形态,请问:为什么它会伴随物质作用力?假如所有人无意识,请问:主体与客体两个哲学概念还能否存在?既然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思想体系的根基,那么,请问:这个根基最初的原点究竟在何处?《智慧论》认为,它的原点统一于人脑中的概念。那么,再请问:概念的本质又是什么?

我们知道,智人最初产生的概念是映象概念,即原始人面对外界事物的自发响应状态(包括举止、声音等)经过漫长时期的约定俗成,移入人脑以生化介质保存后可再次激活的记忆。这种有外界对应物内涵的脑内记忆的存储和唤醒,在起初阶段是没有经过统一定制,是分散在个体人脑记忆中的生化粒子结构,被我们简称为模糊概念。其后,它将逐步脱离原始映象形态的记忆被赋予统一定制的有逻辑定则的符号或语音,又被我们简称为精确概念

人脑的记忆被保存或被激活时,不管是模糊概念还是后来统一定制的精确概念,其物质形态又都是至今尚未实现记忆存储单元数字化解码识别且具备生化介质结构性、质异性排序区隔的碱基因成分。它作为有外界对应物联系的记忆存储,可因脑神经机能而激活,可以自然实现为有映像或符号概念区隔的中枢神经对应指向反应,即转变成意识涌现,还可随时保存为下次被唤醒的脑内生化介质记忆存储。它既可以对外表现为语言信息,又可以经过思维响应被重新组装成新的生化记忆存储。概括起来讲也就是:概念在人脑中是生化粒子存储结构,可以随时被脑神经递质激活,也可以通过人体机能与外界对应物、与口语、与文字符号形成链接响应。

可是,对概念的认识走到这一步仍然不够。

因为,把意识界定为人脑中的概念反应,还不能做到最终界定智人脑与其他的本质区别。谁又敢说电脑没有概念反应?其他高级动物没有概念反应?难道它们有与智人脑相同的意识功能?人脑中的概念,其本质究竟还有哪些不同?让我们先弄清人脑中概念存储与记忆激活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需要探讨的是,人脑概念激活(意识)与电脑概念激活(意识)的区别在哪里?先描述人脑的概念反应。

当人脑记忆作为生化介质保存时,所有生化介质结构组合都是物质。当记忆被激活,使人脑涌现出概念反应时,才可界定为意识。打个通俗比喻:你的大脑中已经存储了许许多多语言词汇,并以生化物质条件保存。当你什么概念也没有想到时,你的大脑就是一个物质的大脑。有人突然告诉你:你中大奖了!这是一个很阳光很火辣的概念信息输入,它强烈刺激了你的脑神经,激活了你曾经期望中奖的一系列对应物感觉记忆。脑中也涌现出了被确认的与我中大奖相关的许多词汇和概念信息,这就是意识,或称之为面对外界信息刺激,促成了自我头脑中的概念反应

这个意识是拥有强大作用力的。它作为被激活的脑生化介质条件,可以反过来激活你的全脑全身神经系统,使你联系已经有过的记忆――那些对应着现实的豪华的富足的生活映象而浮想联翩;接着,又迅速激活你全身的神经细胞,使你精神抖擞。身边的同事看到你很兴奋,很高兴,神采飞扬。

这时,我们就可以判断:意识就是人脑被激活后或者自动涌现出来的有对应物指向的概念反应,这个概念的对应物内涵又联系着此人中枢神经递质被激活的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一般,人脑意识到什么概念或想起什么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因为人脑中的不同概念含有不同的碱基成分,在激活状态下,它伴随神经递质循环于脑内和体内。这便是人脑微观领域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人脑微观领域中信息与响应的关系。

那么,电脑在运行过程中除了介质运动,它是否也产生了意识即概念反应呢?再描述一下电脑的概念被激活状况。

从表面上看,电脑是有概念识别能力的。你输入一个代码,它就显示一个词汇或一种图像――充分体现着区隔对应物的概念识别能力――这是电脑较丰富层面的外在表现。但这种表现,实质并不是电脑的功劳,而是智人的功劳。是人用01两个数码为所有概念显示和图形显示,全系统完成了有区隔的数码串的对应编码。其实,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所能真正完成的识别能力,只不过是两个代码的区分。即:01

问题仍然存在。能够区隔两种概念系统――哪怕是,哪怕是01,这也是截然对立和矛盾的两大类概念反应,也应该称作有意识。这就引出了一个难题:在界定意识的科学内涵时,要认定针对人脑意识的定义应所包含的另一个原则,即人的意识,是没有第三条件植入人脑的自然的概念反应。也就是说,人脑是第一条件,发达的人脑有无数神经通路可以自然区隔各种生化介质存储单元及其联系外界的对应物指向;客观世界是第二条件,外界信息通过感官系统刺激人脑,并通过RNA(碱基)的响应完成信息存储,继而逐渐积累成无数记忆存储单元。可见,人的意识,它是只依靠主体记忆和客体对应——有两种条件,即可产生概念反应。

电脑不同。它在不通电时,什么状态也没有;通了电,表面上好像能识别“0”和“1”两个概念,其实不然,它的本能说到底只拥有识别“1”的感应状态。本书在阐述人脑综合知觉积累时,曾经讲述过这样的道理:如果大脑神经只有一种大类型的感应状态,而没有严然对立分立的另一种大类型的神经感应状态统一于大脑中,这种大脑功能即便是可以识别概念“1”,那也是假概念。正如某些传播虚假科研成果的影视片中出现的画面:一只鹦鹉经训师培训后,鸣叫数码“3”随即用嘴衔起“3”的卡通。看起来,似乎很像一种概念反应。可接下来的解说词则令人啼笑皆非:当人们正在期待这只鹦鹉鸣‘4’而衔时,可惜它不幸去世。

凡是真概念系统,必须有对等系的区隔,有对应系的区隔;无所对立、无所区隔、无所对应的状态均是假概念或无概念。可是,为什么电脑的外在的丰富表现却拥有足够“才能”区分01呢?原因在哪里?原来,它是通过人为的第三条件植入,通过有人工规则的硬件植入来实现部分模仿人脑功能的。

电脑芯片拥有密布的数十亿、数百亿、乃至上千亿个微电子管,人们在制造芯片时,有意植入了人为的响应规则:依靠软件程序安排每个电子管间歇有序通电响应,即:利用电子流或激光刺激不刺激两种状况来设置芯片最基础的响应功能,并用01两个数码来对应被刺激不刺激”――这样两种状态来实现电子管有序而间歇运行。又利用01两个数码制定二进位制运算规则,并为01两个数码编制大容量数码编串规则,最终使编码规则可容纳各种文字符号和色彩定位编号,来与不同的01数码串相对应,并通过人为的第三规则的设置和植入成就了电脑能够识别所有概念、图形、色彩的计算功能。与人的意识——是没有第三条件植入人脑的自然的概念反应相比,电脑的意识不完全属于电脑,而属于人脑功能的科技延伸。

接下来的问题是,动物经过驯化也能与人沟通,即产生概念反应(意识)。那么,动物的意识与人的概念反应两者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实验课题(NOXX)马戏团的动物人性化训练是否有第三条件植入

无第三条件介入或植入的意识界定法,可以启发我们深入研究某些高级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可否与智人脑概念反应相提并论?比如,一些经过人为条件设置,经过条件反射强化训练的动物,看起来也可以意识到这、意识到那。但要设问:如果此后完全取消人为设置条件,一次、两次、无数次以后,它仍然犹如训练后的灵性意识。能否?比如:如果取消驯兽员和食物随时相伴的人为设置条件,换一个陌生人进入表演场地,如何?

2008年加注:这里留下一个理论缺口提供给人们争论。智人种群的意识表现是:童年期的某种映像记忆可以持续地自然地影响他的一生,而那些需要经过强刺激条件反射的非智人动物训练成果,虽然也能训练出与智人沟通的本领,但如果我们把强刺激训练条件称之为亚型第三条件植入设置,这就可以理解到,虽然训练动物时并没有硬件规则直接植入其大脑,而训练过程中的硬件条件——包括驯兽员和食物在内,则必须始终伴随它们。这几乎与第三条件植入差别不大,因此称为亚型第三条件植入的概念反应功能。当然,我们在此前阐述综合知觉积累的相关章节中,也重点提到了长期与智人相伴的动物,其对外反应状态均有人性化举止表现,而且,与智人相伴时间越长,其接近有意识状态的某种表现越逼真。原因不再重复。)

用信息与响应的辩证关系把物质与意识在人脑微观领域里的基本表现看清楚,使我们能进一步理解到纸上的文字信息不能直接与意识划等号。纸上的文字,它需要人的视觉响应并在人脑中涌现可对应的记忆存储――哪怕是对应错误或错误识别的概念,才可称之为智人意识

纸上的文字,是用另一种信息保存方法保存的介质传递条件(它是物质)。意识,不能在纸上产生,只能在人脑中产生并反过来刺激人的精神状态。同样,意识作为概念反应涌现之后,又可以转为声波介质条件,变成语言信息转递给另一人并激活另颗人脑、在另一大脑中去实现有对应物指向的概念反应。意识的非物质表现,重点之重点在于被激活的概念有对应物指向

实验课题(NOXX)请体会人所发出的语音,为什么大家都能听懂?

我们平常所说言之有物才能听得懂你在讲什么。其所包含的基本道理也就是指概念应该有对应物内涵,概念的激活反应(意识)必须有所指。比如,你发出了一种声波介质(符号表述为ma ma),听起来像妈妈的呼喊声。那么,这种体现声波波长及频率的介质运动一定要被统一约定为所指对应物是母亲才可称之为声音概念,才可被人意识到。

如果是某人随意的一声尖叫,那也是声波介质运动,却不知所指,就不能被判定为概念,也没有人能听得懂意指何方,这就叫无意识,它只能被称为有物理信息刺激作用的一种声响。墙上涂鸦不是概念,写个“8”代表手里八元钱即成概念,它使人意识到早餐没问题。同样的道理,你的大脑中被激活的生化介质所涌现的映象记忆、或声音记忆、或符号记忆,是能被脑神经响应为某种对应物的记忆激活反应才可视为意识的涌现。

那么,概念的本质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起初,笔者并未想到此一问题正是启开一百多年来物质与意识构成种种疑团的哲学问题的钥匙。只是由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维方法对了,一切都将会水到渠成。

已知:马克思把人的意识称之为观念的东西,这是当年马克思在哲学领域针对意识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在马克思的当年直到20世纪结束,没有其他哲学家能作出比之更能启发后人的科学判断。

我们今天理解观念的东西一词,首先认为,它不能等同于物质的东西;其次认为,它是有指义有含义的东西;再次认为,它的外表仍然是东西,是物质,是以多维方式存在的实体。

笔者在本书中把观念的东西称作人脑中的概念反应。其实,所有概念,包括人脑之外的意识形态都是被人们赋予有对应物指向内涵的物质形态。比如写出月亮一词的汉字笔画,其所对应的应该是夜空中的那个婵娟。区别在于:人脑之外的意识形态,它不能自我识别笔划及其所区隔的对应物,必须依靠人脑识别;也不能自我激活而产生类似脑生化介质的作用力或产生行为动机,必须依靠人脑来响应它。人脑中的概念很特殊,既可以静态保存为生化粒子组合,又可以被人脑激活成人的意识作用力指向。如果把人的意识视为主观实在的指向性作用,强调其本质上是人脑中有对应物内涵的概念激活和涌现;把外界物质运动视为客观实在的自在性作用,强调其原本是没有对应物内涵的客观实在。那么,主观实在的活力,显然是被赋予了对应物内涵的脑生化记忆被激活的介质作用力。

一方面,人脑中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物质。另一方面,脑生化概念的外表仍然是物质的东西。马克思所以要把观念称为东西,原来,他也是在强调观念是被赋予指义和对应含义的物质或物质形态。

让我们先看看概念各不相同的物质形态:

概念,在画纸字笺上的物质形态是:纸上的碳素和水分子的笔划排序或编码。

概念,在电子磁盘上的物质形态是:磁盘上0位(空位)和1位的电子有序排列。

概念,在空气传递过程中的形态是:空气中微粒子构成的声波频率排序。

概念,在视觉响应过程中的形态是:各种符号所呈现的光粒子波动序列。

概念,在人的大脑中的物质形态是:人脑中多种RNA的结构性排序的静态保存。

概念必须包含对应物内涵。人的意识则表现为脑神经机能能够区隔和识别概念的对应物内涵。意识,必须包含由此一概念并联系相关对应物的确定性指向。通俗说,人脑中概念的生化物质形态是可以对应激活而响应而产生生化介质作用力、进而产生行为动机并推动主观改造客观的。

一方面,没有概念就没有意识。一方面,没有指向对应物的自发约定或自觉俗成,没有人脑对应事物映像的生化物质形态的概念记忆和积累,就没有声音概念、形体概念和文字符号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概念,是否包含了对应物内涵、是否有所指、是否含义?这恰恰是哲学式理解概念的关键一环。意识,能否体现为人脑激活概念的生化物质记忆并指向对应物内涵?这便是哲学式理解意识的关键一环。

科学,既要承认概念的本质是指任意物质被赋予了对应物内涵,也要承认任意概念的外表形态均等同于物质。人类的意识形态都是以概念的物质形态被保存、被传递、被在大脑中激活的。人脑之外的“意识形态”区别于一般物质形态的两条定理是:其一,它们不论是何种物质形态都拥有被预置的对应物内涵,既含有非物质形态;其二,它们通过人的感官响应,能唤醒人脑中相对应的生化介质记忆存储。同一概念的物质形态不能识别同一概念自身。它需要脑中两个以上符号或映像、或者需要脑中与脑外两个以上符号或映像有感官感觉或有思维联系的对应,才能产生认可或未认可、指向或不指向、确认或疑惑的概念反应。在这里,所谓不指向未认可疑惑,本意也是对应指向反应,不过指向不同、指向游移而已,属于逻辑学问题,若展开将有更多学问,暂且忽略不论。凡认真研究过意识起源的学者都会轻易理解到:人类意识的起源与发展、意识的创新与丰富,其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就是概念的对应内涵和意识的对应指向问题。从模糊对应指向到精确对应指向、从方向性对应判断到数字化精准操作指向,意识的对应指向作用作为人类意识的核心问题始终不变。此外,人脑的意识,是依赖于脑神经网络组成的无数通路,来瞬间完成区隔和响应概念作为物质形态的对应物指向的。

让我们转到神经通路系统角度上来。人脑的意识又可简单概括为是对无数外界信息刺激感觉完成了脑神经传感通路有区隔激活记忆的结果,它也是重组记忆的过程。这种区隔和重组,构成了脑内记忆存储的激活与外界对应物的联系和响应,或形成了某种对应物参照、或唤醒了某种对应物记忆、或产生了新的对应物感觉、或涌现出某种新概念内涵……这一切,必然要通过概念的生化介质条件存储并使在人脑中产生激活反应,同时对各路神经系统产生反作用力,即对自我体能和精神状态产生作用。当其形成认知动机后,又会产生推动求知探索,推动逻辑思维并投入科学实验的作用力;当其产生行为动机后,又构成了推动社会实践,改变客观世界的作用力。

如果在前智人种群的进化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过人脑的概念反应,没有神经通路响应外界对应脑内概念的区隔和重组,这种“脑”的基础作用就只有电子感应般的功能,或动物般的初级直觉响应功能。那么,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显然,这种机制无可置疑是人脑中的概念具有可被激活为物质形态作用力和意识形态对应指向的双重表现。

世界上所有能区隔形态的物质都可拥有概念属性。对于数百万年前已经拥有无数神经通路并对万物可产生区隔反应的智人脑来说,物质世界的一切均可赋予概念属性,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智人种群之初产生的概念就是一物对应一物,一物参照一物。凡是物质形态,只要被赋予了对应物内涵,它就是概念。凡是概念,只要未进入人脑记忆存储,就不会存在同一概念既可被激活为物质形态作用力也可被激活为意识形态对应指向的双重表现。

实验课题(NOXX)地上的石头能否也成为概念,何种条件下才有双重表现?

在地上随意拣来三块石头做战前沙盘演练。

甲石头(圆的)代表我军,乙石头(尖的)代表正面敌军,丙石头(方的)代表可增援敌军。这时候,三块石头都被约定了对应物内涵,毫无疑问,都成为了无可辩驳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万不可认为,居然石头也成概念,有失文明水准和斯文。纸上的高雅文字用碳素写成,那碳素不过是碾成粉末的小石头。既然是追求真理,就必须返璞归真,豪华过分的数字化演绎和矫揉造作的文理词藻难当此任。

进入人脑中的概念作为物质形态作用力和意识形态对应指向的双重激活表现,也可同例解释:当参与沙盘演练的将士对三块石头的对应物内涵形成脑中的链接记忆积累后,将士们大脑中被激活的三块石头的映象记忆――脑生化介质激活和重组的概念形态,均被将士大脑识别为对应物内涵,即分别指向我军、敌军和援军。这就是人的意识,即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有这种概念反应,沙盘演练才能对应指向实战中的推演效果。

还可以追索的远古证据是:远古人结绳记事。那时候祖先们还没有发明123数码,用绳结做概念。绳子上的每一个都对应着日出日落月满月缺或一种关于农事节点的记载。因此,每一个都是一个概念的物质形态,每一个都表达了对应物内涵。如果是视觉看着这个就会想起满月那一天。这就是人的意识――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

我们的视觉看到了树,若在大脑中同时也浮现出字的碳素笔划排序,这就是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是意识。我们的目光注视着纸上字的碳素笔划,脑中即刻能想到庭院里的树木花草――这也是意识产生的经典范例。智人脑的意识区别于动物们大脑初级直觉响应的关键,就在于概念的形成、区隔和概念的对应指向及其逻辑延伸上。

一切物质存在均可如上述方法――即参照对应物转变成人脑可对应、可激活、可区别指向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生化概念存储;所有概念记忆,当其在脑内被激活为生化介质信息并形成知觉后,均可成为有对应指向的、属于脑内意识形态的生化概念反应。

因此,概念的本质,是人类个体或整体、自觉或不自觉赋予了对应物内涵的各种物质及物质形态。意识的本质,是人脑中生化介质记忆存储被有区隔的激活后体现对应物指向的非物质形态。

因此,概念在人脑中的本质,是指被赋予对应物内涵的外界和体内信息转为脑生化介质的记忆存储。它在被激活状态下,一方面表现为神经递质作用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人脑的判断指向(同时可转变为人体的作用力指向)。人脑中的概念与人的意识之区别,恰如本书给予信息的定义含有相同道理:信息不是能量,但在其实现过程中伴随着介质的运动能量;意识属于非物质形态,但在实现过程中伴随着脑生化介质的作用力。

概念在人脑中同时具备物质的和意识的双重表现,这一理论,不仅从源头上揭示出意识属于非物质形态,同时,也引导我们可轻易完成思维逻辑延伸:即把人脑生化介质记忆被激活的对应区隔反应引用各种认知词汇和逻辑词汇来理解,那么,人的意识也就包括了识别选择判断推理(推理的含义是:按照逻辑规则来延伸既定概念的对应指向)……以及认知动机指向和行为动机方向的产生与确认。由此判断,它既可以伴随脑神经递质对外形成有明确目的的言行作用力,也可以限于人脑范围内表现为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而不为他人所知。可见,概念的双重性表现,基本揭开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真相,又自然而然地把两者统一于生化物质被激活状态中。

所以,我们才把人脑中的概念也称之为主观实在。它既有物质的生化作用力表现也有非物质的对应指向性功能。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争论不休,如今,则可清晰认识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物质世界与人脑中概念双重性表现的关系,也是人体人脑内微观介质运动作用力与被激活的生化概念产生对应物指向的反作用力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则显然是外界信息刺激与脑神经介质运动的作用力是有意识自控还是无意识失控的两种作用力关系。

2008年加注:如果说意识是人脑中概念双重性表现的一半,且可以把脑中的概念称之为主观实在,那么,脑中概念与外界客观实在相比,它显然多一种主观的非物质化的对应物指向功能。主观实在和客观实在两者之间演示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们统一于对应指向中,可互为含义;又对立成两大领域,可互为作用力。客观实在可刺激改变主观实在的组合和存储状态,主观实在可形成改变客观实在的人脑动机和人体行为。)

2008年加注:以往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已经找到了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而创立科学知识的原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思维方法最牢靠的奠基石。这块理论基石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存在的唯一模糊之处,是没有明确阐述意识作用力依赖于何种物质形态呈激活反应,即对人脑中概念的双重性特征没有发现。今天,我们迈出了这一步,这小小一步承载了思想家们一百多年的艰苦探索。)

我站在哲学原点上,这里阳光灿烂,一切令人豁然开朗!

 

 

                          胡志平,201237日。

 

 

(以上多数段落摘自《智慧轮》引用本文请您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