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杀医案应由法院判定,而非领导定性



 

哈尔滨杀医案引发了民众的关注,一个生命的逝去让人感觉有些凄凉。管中窥豹,医患纠纷已然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难题,甚至严重到要“建立医警快速对接机制以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权利”(新华网2012224),可见当前医患矛盾有剑拔弩张之势。

哈尔滨杀医案让人扪心自问,是什么夺去了一个年轻医生的生命?是患病少年的暴戾,还是医疗体系的无情?我不想深究个中细节,答案不言自明。作为理性人,我们不能仅从案件本身看问题,而要探求医患矛盾背后的本质。毕竟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当前医患矛盾的缩影。从白衣天使到“白衣老虎”的形象转换,恐怕得从自身找原因,从舆情对哈尔滨杀医案的反映即可探知(《调查称超6成民众对哈医大杀医案“高兴”》央视2012年3月26。原本应“救死扶伤”的医疗行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可从某些医生不择手段开药,从心脏支架的暴利,从制度健全与医术医德方面找到答案。

杀医案的事实,我们固然应该反省自身,但从另一层面讲,民众并非是非不分,而是自有评判。上天有好生之德,谁都不会无缘无故举起屠刀。若不是杀医少年被逼无奈,我想他定不会贸然行动。姑且不论那些不送红包就虐待病人,简单病症就骗人做各种检查的行为,但就本人见到的来说,我曾看到济南某知名医院医生问一个父亲带了多少钱,一听钱不够,连简单的诊疗都没有,马上干净利落的撵其回家。谁敢奢望这样的医生会主动救死扶伤?本人曾因耳朵嗡嗡作响而赴青岛某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让我做听力测试,然后煞有介事的说是神经性耳聋,并问我是否拿够钱了,还说一天吊针需要三四百块钱,要抓紧时间治疗。我们换了另一家医院,医生诊断说是感冒引起,花了十几块钱就治好。我等尚是明白人,知道马上换家医院诊疗,如果单纯在那家医院治疗,岂不被骗得乖乖花钱不说,还要被注入各种五花八门的药剂。这样医生的医德,又何从谈起?

医院本应是人文关怀与悬壶济世之地,关系到人们的生老病死及卫生健康。人们怀着信任与感恩之心来求助,可有些医生对生命冷漠、对人性无视的行为让人不齿。即便是社会浮躁,关涉人命的医疗行业总要有所规范。患者带着病痛而来,希望能减缓痛苦乃至病愈而去。坦诚的说,能否治好是水平问题,不仅医不好,还讹人钱、吓唬人,难道仅仅是道德问题?利用专业技术和病人的信息不对称来获取不当利益,这和敲诈勒索有什么区别?保护医院与医生安全固然无妨,但公正的说,卫生部门有站在患者角度制定过约束医生行为的规章制度吗?医院治安保卫工作会保卫患者的权利吗?谁考虑过作为弱势群体的患者利益?这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与面对。

卫生部门有关领导对哈尔滨杀医案的定性,认为“不是医患问题是犯罪”(《扬子晚报》2012403),个人认为有失偏颇,有越俎代庖之嫌。相关领导来关注,当然是好事情,毕竟人命关天,谁都不希望血案发生;但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直接主管医院的领导来定性,毕竟有袒护自家人之嫌,恐怕难以让人信服。杀医案是否犯罪、如何定罪应由法院判定,要进入审判程序,而不容他人指手画脚。即便我对杀医少年有同情之心,但司法无情,陪审团也要感性与理性结合,终究要依法处理,这会让人心服口服。我想医疗部门领导可以多考虑下如何解决医患矛盾,怎样重构医院与患者的信任关系,医院如何承担救死扶伤的使命,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赞誉。

 

    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