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同胞同根生


      2012年4月13日,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尚墨玲等和台湾范仲淹后裔28代孙、中华文化协会会长、世界文化总会主席范光陵暨夫人邱绣陵博士一行,在河南洛阳市共植“同根树”。这棵树是在颐和湾上千亩林地挑选出来的一棵非常有意义的树,属常青树种。树干有碗口粗细,同一根而发两枝。离地面60公分处第一次合抱,骨肉相连。然后曲环而上生有间隙。往上又60公分左右再次合抱,顺势环生。再往上50公分,分枝交互而长,树冠浑圆,枝繁叶茂。此树象征台海两岸同胞同根生。

参考资料

价值中国 文化  学习范公忧天下,留得正气在人间

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06-9-20/44046.html


范仲淹墓园与传统葬式不一样。按传统葬丧礼仪,儿孙应在祖辈的下方,而范园的布局却是儿孙在上方。有人给这种葬式起名为“携儿背孙”。实际上这种墓葬排列方式早已有之。例如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就将自己的坟墓选在邙山北坡下边的黄河边,儿孙们逐渐葬在高处。这种“步步高”的坟陵布局,用心良苦,非常人能理解的。

  在范仲淹墓园的东邻,有唐代名相姚崇墓。再向东的万安山主峰一带,《水经注》记“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范园以西和以北,据考古材料和史料记载,还埋葬有唐代名相裴度、裴遵庆、张说等。但这些名相的墓园已荡然无存,而独留范园,这可能与当初范仲淹与这些名人为邻的意愿不会相合。但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人们自己去安排。

范仲淹是宋代的贤相名臣。人们知道范仲淹,很多人是因他所写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长眠于洛阳伊川的万安山,往往被伊川人引为自豪。但范仲淹其人其事,详为知之者就不多了。

 

我曾多次拜谒过范仲淹的墓园,但墓园中究竟埋有几位范仲淹的亲属?墓园的规制、变迁情况等,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清楚。很多资料虽有记述,但不甚详细,有的还有讹误。

    范仲淹是大家公认的正面人物。虽然处在封建专制皇帝当家的时代,但他却利用自己手中少的可怜的权利,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去筹划,去奋斗。为此他曾多次被贬官,但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范仲淹墓园内有“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书记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并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御书“神道碑”题额,以示褒扬。由欧阳修撰写的碑文,带我走进历史深处,去寻访大宋王朝的神秘往事。范仲淹一生的无数感人事迹,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很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学习、思考和研究。

范园是范仲淹留给洛阳伊川的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范仲淹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与范仲淹同朝为官者很多,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但今天我们能记住的名人只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程颢、程颐、邵雍等少数几位。他们留给后人的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当过宰相或被尊为圣人。而是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为官清正廉明、为真理而顽强奋斗的精神风貌。那个时代的封建官僚多如牛毛,甚至包括皇帝在内,碌碌无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混日子是他们的本领。这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寄生虫们,后世从他们那里不会得到任何有益的教诲和启示。

如果说范仲淹是因为当过参政知事(副宰相)才有了名望。那么,同时代居此官位的很多,有几个能像范仲淹那样受到千古传颂?那些居官即贪得无厌、家财巨万的权臣,他们费尽心机搜刮的那么多财富还不都成了过眼云烟。他们到世界上过一趟,留下的仅只是尘土而已。有几个不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

范光陵暨夫人邱绣陵博士在伊川县许营村北万安山下范仲淹墓地祭祖.
 
 
 
范光陵(中)携夫人拜祖并与伊川范氏族人合影: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的祖先原是陕西邻州人,后迁徙江南,定居苏州。范仲淹两岁时父亲不幸逝世,范母谢氏年轻,贫无所依,只好带着儿子改嫁给山东淄州长山县朱文翰。范仲淹也就跟着这个曾当过县令的继父姓了朱,名叫朱说。范仲淹母子随朱文翰先后游历过不少地方,少年范仲淹没有中断过学业。但作为一个异姓之子,难以承受的是寄人篱下的委屈。
    范仲淹在朱家虽然受到歧视,但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世。朱家是长山的富户,子弟习惯于挥霍享受,范仲淹对他们那种奢侈浪费的作派很是看不顺眼,于是多次劝止,却遭到异父母兄弟的抢白:“我们花的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大吃一惊,觉得话中有话,于是追究盘问,方知自己的身世。此事对他产生极大的刺激和震动,于是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到南京发奋读书。
   191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讲堂录》中也亲笔记述道:“范文正世家子,父丧,幼随母适朱,故名朱说。所不自知其为范氏子也,人告以故,乃感极而泣。励志苦学,三年衣不解带。尝见金不取,管宁之亚也。公盖苏州人。子尧夫,仁侠似之,尝遇故旧于途,见窘于资,指赠以麦云。”

 毛泽东手书范仲淹《苏幕遮》词。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葬伊川万安山之阳。

     1957年8月1日,毛泽东反复咀嚼范仲淹《苏幕遮》和《渔家傲》两词后写了一封谈读古典诗词的信:“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界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袒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睡不着,哼范词,写了这些。江 青看后,给李讷看一看”。

 

 

毛泽东手书范仲淹词《苏幕遮》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远在北京的亦师亦友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其中说:“然拟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冀可勉强支持也。阁下于此,不知赞否若何?”
  24岁的毛泽东竟然想效法23岁的范仲淹之画粥而食!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毅然辞别老母来到南京,进入思慕已久的应天府,投师声誉日隆的戚文同门下。戚文同不积私财,不营居室,终生教授,他告诫学生:人生以有义为贵。
    戚文同的言传身教对范仲淹影响极大。据《范文正公集》附《年谱》记载,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膳粥不充,日昃始食”。冬夜读书倦极思睡,就用冷水洗面。每日以稀粥为食,还常常吃不饱,且每天要到很晚才有得吃。这是何等的寒窗苦读啊!
     范仲淹之画粥而食的史实,见《范文正公集》卷七《上张左丞书》,范仲淹自述少家贫,在僧寺里读书,经常煮粥一小锅,待凝结后用刀划成小块,早晚各取两块,外加一点咸菜,即为一天饮食。
   《宋史·范仲淹传》也记述:“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就是在这种以苦为乐的环境中,范仲淹“昼夜苦学”,孜孜不倦,坚定不移。甚至宋真宗到南京,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看热闹,唯独仲淹仍埋头读书。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奠错过哦。”仲淹回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得到了真宗的召见。
   出身农家的少年毛泽东,他在走出韶山之前《赠父诗》中明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正是受到范仲淹等历代圣贤的影响。他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于,谁干?”毛泽东效仿范仲淹“画粥”并非一时冲动,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自勉。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标杆。所以,元好问赞颂范仲淹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历史握手两岸近,化解恩怨共复兴,是国家民族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