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尚墨玲等和台湾范仲淹后裔28代孙、中华文化协会会长、世界文化总会主席范光陵暨夫人邱绣陵博士一行,在河南省洛阳市共植“同根树”。这棵树是在颐和湾上千亩林地挑选出来的一棵非常有意义的树,属常青树种。树干有碗口粗细,同一根而发两枝。离地面60公分处第一次合抱,骨肉相连。然后曲环而上生有间隙。往上又60公分左右再次合抱,顺势环生。再往上50公分,分枝交互而长,树冠浑圆,枝繁叶茂。此树象征台海两岸同胞同根生。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06-9-20/44046.html
范仲淹墓园与传统葬式不一样。按传统葬丧礼仪,儿孙应在祖辈的下方,而范园的布局却是儿孙在上方。有人给这种葬式起名为“携儿背孙”。实际上这种墓葬排列方式早已有之。例如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就将自己的坟墓选在邙山北坡下边的黄河边,儿孙们逐渐葬在高处。这种“步步高”的坟陵布局,用心良苦,非常人能理解的。
范仲淹是宋代的贤相名臣。人们知道范仲淹,很多人是因他所写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长眠于洛阳伊川的万安山,往往被伊川人引为自豪。但范仲淹其人其事,详为知之者就不多了。
我曾多次拜谒过范仲淹的墓园,但墓园中究竟埋有几位范仲淹的亲属?墓园的规制、变迁情况等,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清楚。很多资料虽有记述,但不甚详细,有的还有讹误。
范仲淹是大家公认的正面人物。虽然处在封建专制皇帝当家的时代,但他却利用自己手中少的可怜的权利,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去筹划,去奋斗。为此他曾多次被贬官,但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范仲淹墓园内有“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书记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并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御书“神道碑”题额,以示褒扬。由欧阳修撰写的碑文,带我走进历史深处,去寻访大宋王朝的神秘往事。范仲淹一生的无数感人事迹,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很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学习、思考和研究。范园是范仲淹留给洛阳伊川的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范仲淹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与范仲淹同朝为官者很多,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但今天我们能记住的名人只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程颢、程颐、邵雍等少数几位。他们留给后人的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当过宰相或被尊为圣人。而是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为官清正廉明、为真理而顽强奋斗的精神风貌。那个时代的封建官僚多如牛毛,甚至包括皇帝在内,碌碌无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混日子是他们的本领。这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寄生虫们,后世从他们那里不会得到任何有益的教诲和启示。
如果说范仲淹是因为当过参政知事(副宰相)才有了名望。那么,同时代居此官位的很多,有几个能像范仲淹那样受到千古传颂?那些居官即贪得无厌、家财巨万的权臣,他们费尽心机搜刮的那么多财富还不都成了过眼云烟。他们到世界上过一趟,留下的仅只是尘土而已。有几个不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的祖先原是陕西邻州人,后迁徙江南,定居苏州。范仲淹两岁时父亲不幸逝世,范母谢氏年轻,贫无所依,只好带着儿子改嫁给山东淄州长山县朱文翰。范仲淹也就跟着这个曾当过县令的继父姓了朱,名叫朱说。范仲淹母子随朱文翰先后游历过不少地方,少年范仲淹没有中断过学业。但作为一个异姓之子,难以承受的是寄人篱下的委屈。
范仲淹在朱家虽然受到歧视,但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世。朱家是长山的富户,子弟习惯于挥霍享受,范仲淹对他们那种奢侈浪费的作派很是看不顺眼,于是多次劝止,却遭到异父母兄弟的抢白:“我们花的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大吃一惊,觉得话中有话,于是追究盘问,方知自己的身世。此事对他产生极大的刺激和震动,于是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到南京发奋读书。
191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讲堂录》中也亲笔记述道:“范文正世家子,父丧,幼随母适朱,故名朱说。所不自知其为范氏子也,人告以故,乃感极而泣。励志苦学,三年衣不解带。尝见金不取,管宁之亚也。公盖苏州人。子尧夫,仁侠似之,尝遇故旧于途,见窘于资,指赠以麦云。”
毛泽东手书范仲淹《苏幕遮》词。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葬伊川万安山之阳。
1957年8月1日,毛泽东反复咀嚼范仲淹《苏幕遮》和《渔家傲》两词后写了一封谈读古典诗词的信:“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界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袒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睡不着,哼范词,写了这些。江 青看后,给李讷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