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姜奇平率先提出“知本家”这个概念,借此成为一名互联网业“德高望重”内的“公知”。 正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公知”对于互联网行业知道的到底有多少,我们通过对其的察言观行可以了解到:他一直以其狭隘的视野看待互联网发生和发展的那些事。
然而,姜奇平到底是真的“眼光局限”还是“背后另有原因”,曾经的反垄断“斗士”、行业“公知”如今却沦落于“摇尾乞怜”、“谄媚”的产业“墙头草”,中国互联网的“金元”巨无霸威力可见一斑。
对此,作者也列出了姜奇平四大“大言不惭”,请诸君细细品味。
第一,“互联网=水浒108将”。翻看过往姜奇平的言论,其曾经在2009年抛出了互联网水浒英雄传的观点,并将水浒英雄与当代互联网的成功人士一一对号入座。每一位互联网创业家都知道,互联网并不只存在他口中的108将,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四合院”,创新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主流。如果将互联网硬性定格在这108位传奇人物,也就是否定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因为互联网不是靠这些人来影响发展的。
第二,“未来企业都得变成互联网企业”。姜奇平曾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拿中国未来企业命运开涮,其认为未来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不可否认,企业需要互联网,并且他们有希望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强烈愿望。但是作为一名资深的互联网人士,都应该了解到成为互联网的企业是有一定门槛的,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成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的门槛高低在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并非由企业自身发展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断与企业间的融合一定程度下降低了门槛。但是用绝对理论表述:“未来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未免显得过于逞强。
第三,“国内互联网企业需要变脸”。姜奇平在谈到脸谱与微软收购行动中看待国内互联网的创新问题,其片面的认为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不应当进行创新,而应当学习国外玩“收购潮”。试问,互联网企业不进行创新,都去山寨或者收购,也许有几家互联网企业成为世界五百强,但是带来的却是中国互联网的“垄断”潮,对互联网行业甚至是国内企业必定是极大的冲击。譬如,前几年盛行的“山寨手机”以及老牌手机品牌(诺基亚)在安卓产品推出来后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因此,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固定格式,需要的是创新精神,至少不是单纯的复制粘贴,否则带来的是行业抄袭泛滥。
第四,“伤不起的社会诚信”。姜奇平曾受博客中国采访中表示电子商务假货问题源于社会诚信,殊不知,把电子商务的假货泛滥问题归结于社会诚信,本质上为电子商务假货找理由。电子商务中假货、商家的不诚信并非由社会决定的,而在于其自身。互联网的技术革新以及媒体将这些虚假事件得以曝光,才让公众意识到电子商务中确实存在假货。试想下,如果在闭塞的非信息化时代,你怎能知道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把问题归结于社会诚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鉴于姜奇平的四大“大言不惭”足以显示其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狭隘片面性“解读”。作为一个多年研究并有独到建树的产业专家,如此片面的观点,实在叫人难以恭维;当然,一个受惠于“灰色利益”的企业文人,又怎能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奉献出自己的警句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