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会展现象


  2009年11月7-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会展。本次会展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会展永久落户深圳的第一届,在1号馆举行,声势浩大、规格高档,是历届同类展会所无法比拟的。我有幸亲临了会展的全程,包括主旨论坛和招聘现场,共两天的时间。

  声势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是很正常的,何况这次提出永久落户深圳的概念,算是中央领导对这个活动的一个奠基和送行,不高也不行啊。

  较以往同类活动相比,这次最本质的不同不是声势与规格,而是现场的氛围表现。具体而言,政府的参展形象打造越来越得到注重,不仅仅深圳如此,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国专家事务局的展位一样光彩夺目。在运用光电效果的同时还参与强大的液晶墙与立体声,表现非凡,此乃硬件方面。与此对比,软件就比以往逊色多了,很多的展位就像无人战斗机一样,几乎无人值守,偶尔来两个前台人员也是临近中午登场,完成午饭告别。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府作秀表演,与国际人才会展的主题很不符合,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招聘国际人才。我还私底下纳闷儿,他们的那么多宣传画里的国际人才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难道是要当地区域相关单位贡献招聘图片PS拼装出来的?当然,这样的表现自然就只能显得冷清了,因为来的人是要交流的,不是来看画展的。

  后来了解到,政府不是没有派出高级官员参加,而是外地来的官员在拜会深圳的官员,深圳的官员在招待外地的官员喝早茶、中午茶、下午茶,所以展位上就基本上没有象样的领导。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领导都比较齐整,但只出现在接近中午的十分,这个时刻是政府颁奖的时刻。凑过去一看,几乎所有的参展政府机构都获得了同样的奖牌、锦旗和证书。本以为这些官员怕拿不到奖不好回去向更高级的官员交差而不出场,现在拿到了,心里踏实了,下午会来展位意思一下,至少留个合影好回去炫耀一番呀,但自始至终都没有看到他们做过一件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

  相比较而言,企业单位就务实多了。一方面企业要配合政府下达的指标参展,缴纳各种费用,另方面去了就得宣招兼收。宣传方面,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资格能够拥有一席之地的,只有注重形象又有关系的企业才会获得。我所在的企业就获得了一席宝贵之地——36平方米,而且处于政府展位的包围圈中间,这可是得天独厚的待遇。因为所有要看形象的人都必得去看政府摊位,我们的中心地位即使用余光都无法忽略;作为企业,与政府相处在一起,还显得鹤立鸡群;进展的人一般都是为了寻找机会,来到政府圈中没有机会,就不得不来我们展位咨询或面谈。

  本次参展的人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准确地说,就是来应聘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数量在明显减少,可以说,从2007年起,一届比一届少。人员减少与过往两年的金融危机相关,因为大家认为现在很多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宣传而实际并不要人,所以就不太愿意来淘机会;二是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是高中低档人才俱全,中低档者偏多,本次是几乎没有中低档人才,绝大部分都是高档人才。过去只要自己认为自己是人才就会往招聘场所蜂拥,来过而失败的人自然因为门槛高而不敢再来丢丑了,没有来过但想来的人一看到宣传都是国际品牌企业在招聘、需要的是国际人才而自感不足,不得不望而却步,这样,就只有高端人才信心满满而天真浪漫地进入场馆。说他们天真是因为他们心甘情愿花20元购买入场券,说他们浪漫是因为他们有海底捞针的不怕艰辛的革命情怀;三是国际人才确实配得上交流会的称呼,过去虽有国际人才但凤毛麟角,本次交流接待的人员不仅有海龟,更有一批老外。这种现象的发生,明显与经济危机相关联。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冲击最严重不是中国,而是国外发达国家,所以蜗居在国外的中国人纷纷选择回归报效祖国,许多一直在异国他乡打工的老外也把眼光投向了中国,他们的目的就是一个字:钱。我跟不少的此等人才谈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绝大部分中国人说回来就是为了躲过这阵子金融危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回去(回到他们现在的国籍)工作,老外倒相对柔和多了,他们大多表示,如果未来中国机会不错就留下,否则再选择重回故地。

  变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准则。无论政府怎么变、人才怎么变、世界怎么变,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变化一旦离开了事物的本质,大家都会遭殃:政府的宣传没有人看,想找工作的人或者不能进场,或者进场了根本没有机会,招聘的企业也无法根据实际需要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还好,这么一个项目,只组织和开放了一个场馆。两天的展览,粗粗地计算一下,仅仅现场硬件由豪华化为乌有,损失的就得至少2000万元人民币。如果整个场馆都开放(会展中心有9个连体场馆),那可真劳民伤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