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4日宣布,自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扩大汇率波幅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告别单向升值走势,走向双向波动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人民币汇率已趋于均衡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以体现人民币汇率更加弹性化。鉴于目前欧元贬值、中国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回落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较低,进一步推进汇改正当其时。
近期的市场交易情况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宽幅波动得到了印证,而从未来较长时期来看,在人民币已接近均衡汇率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将形成气候。
不过,就今年而言,从整体形势来看,经历了7年的汇率改革历程之后,今年将出现贬值的趋势较大,这里面一个是扩大汇率双向波动的需要,另一个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一个缓和措施;因为汇率波动过激,会给当前进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不确定风险,从而使目前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不利局面。因此,短期而言,贬值趋势与当前的经济稳定有较明显关联。
从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为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和进一步扩大出口,人民币汇率由原来的高估一下子贬值到8.6的水平,在这个汇率制度的引导下,中国迎来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积累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总体呈现单边升值态势。2005年至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35%。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针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决策部门一直采取了严格管控下的小步升值,这主要是怕短期快速升值会一方面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影响出口;另一方面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金流入,造成股市和楼市的巨大泡沫,损害实体经济。当然,小步升值也是有代价的,这些年来,在升值的预期之下,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国内,造成国内货币供给过剩、通货膨胀和外储规模过大的一系列问题。此外,渐渐升值的战略也让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低估不断非议,并且将汇率问题国内政治化。
当然,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张以及今年以来进一步均衡贸易结构战略的出台,外汇占款迅速减少,从而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问题得到了缓解。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战略意图在中央高层得到了明显强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准上的基本稳定。
从市场的走势来看,3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加大。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每日波动均不超过100个基点,而进入到3月份波动明显加大,据统计,截至3月19日,在3月以来短短13个交易日中,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有多达4个交易日的单日波幅超过100个基点,分别为:3月9日走强162个基点、3月12日走软209个基点、3月16日走强159个基点和3月19日走强118个基点。从相较前一交易日的波幅来看,单日波幅最大的3月12日,波动幅度高达0.33%,已十分接近当前单日0.5%的涨跌幅上限。
与此同时,受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大幅跳涨跳跌的影响,近期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与境外人民币远期汇率也出现较为强烈的波动。3月1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价最高升至6.3471,较2月29日6.2936的收盘点位偏离幅度高达535个基点或0.85%。而在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美元对人民币一年期远期汇价也由2月份6.28一线水平升至近几个交易日的6.32一线。
目前,不论是政府官员、学者专家还是市场都在告诉我们,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单边升值的预期已难以实现。其实,内在的逻辑也不难理解。近些年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货币被动地增发,流动性过剩既增加了通胀压力,又助长了股市、楼市泡沫;此外,人民币升值也使中国的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口不畅会使经济增长雪上加霜。虽然今年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5%,但 “稳增长”仍然居首,毕竟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调结构,在当前内调经济结构、外部经济放缓、通胀泡沫犹存的背景下,适当贬值对中国是有利的。
有鉴于此,近期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出现较为剧烈的波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向市场释放信号,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体现弹性化,最终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