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特有的现象,不仅会让人孤僻,内心受到伤害,甚至会到被害人在被逼迫之下轻生自杀的程度,即使苟且活着也是生不如死。
假如人是有自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话,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程度的自我。比如一个人即使有裸睡的习惯,都不可能在卧室里裸体跑来跑去的;即使再休闲,都不可能在深夜降临之前,穿着睡衣在客厅里逗留穿梭;即使是在自己的家中,都不会在有客人在的时候过多地展现自己休闲的那一面。
在公众场合,人总是会下意识地展现自己被社会化的那一面。那社会化的一面总是光鲜亮丽的,是会受到别人赞美的,但切实地看,其实人的内心都有阴暗的那一面,只是那一面会展示给谁看之间的不同。
网络是公众场合,但又难以对网络上的人的身份进行有效识别。
所谓实名制虽然是理想状态,但那些追求自由的人总是会感觉受到了约束,而有悖于互联网精神,因而网络实名制会招致他们的竭力反对。
在非实名的网络环境中,那些崇尚网络自由的人,更是会形成从污染环境的承受者到主动污染者的角色转变。网络污秽与网络暴力因而愈演愈烈。
网络环境需要净化,但当人在黑暗中的时候,难免会对自己放松管束;即使不是在黑暗中,即使只戴着假面,即使是在确定做了坏事之后可以逍遥地全身而退,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下,通常都会听任自己人性之中恶的那部分肆意发泄的。
洁身自好的人在被污损的环境中,也难以用整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不会随地大小便,也许也不会随地吐痰,但大体会随手扔垃圾的。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612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63.0%的人认为微博骂战频发源于公众人物缺失社会责任感。61.6%的受访者直言名人微博骂战是在牺牲公众对社会的感受和社会底线,来博取眼球和个人商业利益。56.5%受访者认为网络社区不能“随地吐痰”。
其实网络污秽与网络暴力的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似乎这是全球化通行的现象。因为这原本就是人本能的自然流露。只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阶段、特定的环境之中,矛盾更为激化。
微博原本就是被误解的,微博最适宜发表评论的形式,类似于BBS中的发帖与跟帖。但问题是每个人的素质都不尽相同,而且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民主。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却要举双手维护对方发表观点的权利。
但每个人从内心还是有党同伐异的倾向性的。而且网络中的围观,总是会激起彼此骂战的激情,骂战双方就如街道上的两个阵营,主要论战的人如领队,或者是意见领袖,围观者之中不乏好事者,会支持并力挺自己心中的偶像,由于被关注,所以骂战者有更多的成就感。
而传媒从某种角度而言,更是唯恐天下不乱,对媒体而言,双方骂战的场面越是热闹,价值越高,所以媒体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骂战之中,更希望围观的人多多益善。媒体仅仅是通畅的渠道、包容的平台,而不具有为观点定性的身份与义务。
其实不仅是围观,更有自己的判断,以及相应的观点阐述,那些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形成良莠不齐的网络资讯。
李开复建议,应该把“约PK“做成和“关注”类似的功能,如果两人互P,则PK开始,两人粉丝自动进入“围观”状态,可以使用“对赌惩罚”、”质疑+澄清“、“PS图讽刺”、“绰号投票”、“粉丝互掐”等功能。三天后根据两人粉丝增加或减少,结束PK。
贾春宝认为,李开复关于微博添加功能的建议确实是很有趣,很实用,也很能够得到媒体的喜欢的,相信也会给微博在下一步挖掘带来一些启发。
网民的迷茫,在暴力与骂战的刺激之下,会更加容易迷失方向。因而会成为别人的帮闲,为那些PK的主力们站脚助威、喝彩或者喝倒彩,也会助长媒体在暴力方面的力量。
网络言论自由所产生的暴力伤害的是别人,为了避免被伤害,只有坚持不用实名制。因为指名道姓的批评甚至谩骂,所带来的伤害是最严重的。自我保护就需要把自己隐藏起来,需要在黑暗中前行,或者带着假面,但如此就会任由自己放肆地伤害别人。
贾春宝
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电话:13269258122,(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