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业的明星人物,潘石屹在学英语,这已经成为财经、地产与传媒圈子中的“八卦”话题,老潘在微博上说,学英语我才知道自己多么的害羞,常常羞得我张不开口。
张欣在微博上说,很多以前英文张不开口的朋友,现在都用英文辩论、演讲,流畅自信。杨元庆、王石、王立芬,你看王功权也不闹私奔了,上哥伦比亚大学了,老潘学英文的压力空前的大啊!
张欣说,在微博上找到一位老朋友,他以前是伦敦副市长,现在上海当客座教授。当年他和老潘一见如故,因为两人都爱看电影《英雄》。我一直没搞明白,John的中文和老潘的英文如何交流。
老潘说,微博写还是不写?我在纠结中。写家里事,张欣不让写。写公司的事,“粉丝”不让写,说是广告。写国家事,领导不让写,说影响和谐。我只能写:“我小时候......”。杨澜调侃老潘说:“你要是的确在微博上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可以每日写一句英语。有本英语300句,你再凑65句就一年了。”
中国人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应的英语是Never too late to study。这句话很是励志,会无穷地激发人的进取心,但更多的是需要有相应的取舍的。
老潘作为成功人士,有其性格中的闪光点,拥有上千万的博客粉丝,似乎是在用学英语来强化一种社会形象。至少有很多理由在支撑他学英语,但贾春宝实在搞不懂,老潘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学哪门子英语呀。
但偏偏老潘开始学英语了。人过半百了,再去学习另一种语言,注定吃力,即使能学成,也仅仅证明自己“我能”;不会抢任何英语专业人士的饭碗。老潘做开发商,专事繁华地段烂尾楼的再包装,并高价卖出,为股东创造利益,同时,自己有相应强大的营销团队和营销管理模式的支撑,所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如果单纯是为了跟国际接轨,老潘自然有张欣在旁边发挥翻译的功能,即使张欣的时间成本比较高,肯定有忙不开的时候,以老潘的财力和影响力,自然可以轻易地找到翻译公司为其提供翻译服务,不管是口头还是笔头的事务,也完全可以做到专业无商量。相信老潘这么多年也是这么做的。
即使这两条都有条件制约,那么以老潘的身份与影响力,参加会议,如果有外宾的话,会务机构自然可以提供诸如翻译之类的配套服务,那些诸如达沃斯或者博鳌论坛之类的国际顶级会议,也会有同声传译的设备和专业服务人员。
那么当自己确实在跟只会讲英语而说不来中文的国际化的企业家单独相处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去学习英语,而不能要求对方先学好汉语再来跟中国人交流呢?
如果明知自己做不来还偏偏要去做,或者即使做成了都是事倍功半,或者即使做成了,都会起到很多负面效果,得不偿失,甚至有颠覆自己多年来所树立并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形象,那就有些不值得了。
贾春宝实在看不出,会不会英语,英语熟练程度的高低,对于老潘搞商业地产的开发与卖房子之间有什么样的因果联系。因为会英语而体现出国际化视野的老潘,确实没有太多的必要性去花时间,让自己成为英语纯熟的企业家。
即使老潘的目标客户从民间的煤老板朝国际卖家倾斜,即使他需要直接面对国际资本,假如团队中没有相应的国际化沟通团队,也是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
即使是组建相应的国际化团队,那也不是老潘亲力亲为的,大约是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之类的部门应该去做的事情。难道老潘认为他们工作不力,想抢相关团队成员的饭碗?
贾春宝感觉,老潘学英语是个怎么看都觉得不靠谱的事情,至少比开发商业房地产的难度大多了,甚至那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出身的一种否定。希望追求一种国际化的形象,并以国际化的形象替换本土的那种质朴,这是最为让人担忧的。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放弃自己的母语,而用别人的语言去跟别人交流,不会别人的语言就会感觉自惭形秽,抬不起头的时候。
当关注别人的历史、文化、传统与风俗,并艳羡之,自己难免悲哀,并越来越没有骨气;当把融入国际社会,不管是在经营管理,还是在决策思路上,或者是在资本运作和品牌传播上,更多地向国际靠拢,腰杆就很难挺直。
当不惜不择手段地去获取财富,最终仅仅是以得到绿卡为努力目标,谋得自己以及家人移民国外,即使到国外去做三等公民,都不愿意在自己的国家做偶像与精英的时候。
当所谓的精英和成功人士都被国际化的潮流裹挟着,以朝圣一般的目光对别的国家的东西推崇备至的时候,那就不仅是他们自身的悲哀,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了。
贾春宝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