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的陷阱


  很多时候企业家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做大做强了就很难做精做美,反过来也是这样,所以在潜意识当中就会划上“≠”,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做精做美。真的是这样吗?未必,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划“=”的。做大做强与做精做美不是一种对立,而是互为因果。

  动因性指标就是“做精做美”,它是企业得以启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做大做强”的根与源。过程性指标就是客户满意和员工幸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管理是企业的防火墙,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市场是企业的生命源泉。而要保证管理和市场不出问题,让员工有幸福感,让客户有满足感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做精做美是目标,做大做强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可以强求。就像让孩子以成为爱因斯坦为目标,不如以做一个好孩子为目标,否则这辈子是痛苦的。小沈阳曾说:“人生最大痛苦,是钱还在,人没了”;赵本山就此调侃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人还在,钱没了”。企业家最大痛苦是“钱还在,快乐没了”,比这更痛苦的是“人和钱都在,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抵制诱惑,重视机会

  “做大做强”有两根理论支柱: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生态学的弱肉强食法则。但理论经常被现实雷倒:最大的不一定最强,最强的未必活得最长。恐龙与蜥蜴相比,大的强的被淘汰了;大象与蚂蚁相比,大的活了6000年,正在濒临灭亡,小的活了1亿年了,至今旺盛。相扑运动员与普通人相比,够强的了,但日本普通人比相扑运动员的寿命长28岁。

  从统计数据上看,欧美、日本、中国的企业,大企业的数量不超过10%。90%以上的中小企业如果都“做大做强”,还有活路吗?美国管理学家保?伯林翰研究了14家“小巨人”企业后,发现了企业经营的新境界:不扩张也能成功。当企业面临资本扩张、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时,他们大智知止,控制自己的速度和“身高体重”,不求“做大”,甚至不求“做强”。结果呢,不仅没有被大企业吃掉,反而比好多大企业活得还滋润。

  小企业之死,大部分是死于营养不良;大企业之死,大部分是死于营养过剩或机会中毒。所以,抓住机会,但不要迷信机会,甚至有时需回头重新审视机会,放弃一些机会。要学会放弃,别人的馅饼也许就是你的陷阱。

  错位经营,甘做配角

  许多小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做大做强是担心会被强大者吃掉。其实无须担心,欧美日90%以上的企业都是小企业,这么多年也没有形成大企业的一统天下。这说明了什么?小企业完全可以“小而不弱”,关键是定位好。啥叫定位?最高明的定位是错位,懂得错位经营就一定能做出特色。

  有一家感恩餐厅,在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没有做大做强,而是做出特色。由此脱颖而出,成功地站稳了脚跟。它建立了自己五项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互相关心、关心顾客、关心社区、关心供应商、关心投资者,且五项关心的程度依次递减。然后将这种文化外化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去。顾客情有独钟的理由不是因为它强,更不是因为它大,而是因为“不可思议的个性化”。而个性化永远是大企业的软肋,大象固然可以跳舞,但再跳也跳不过松鼠!

  对一部分企业来说,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不能说错,它可以鼓舞人心,可以指引方向。但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做大做强”,就违反了经济生态的基本规律:在产业链中,有主角,也有配角,都做主角,谁来做配角?没有配角,还有大戏吗?美国雷曼、日本八佰伴的失败,皆因盲目贪大求快,这不是“农夫山泉,有点甜”,而是“醉汉攀岩,有点悬”!

  中国经济的成熟,需要管理学家的成熟,更需要企业家的成熟。企业要有更多的选择,不做大做强,还可以做精做美;不做500强,还可以做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