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改革须深思熟虑


  据媒体报道:“改革”,已经成为2012年两会的主题词。对于两会前夕,用“宁要……不要……”的句式所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心,我表示理解。但是,“不完美”的表述本身是不完美的。所以,像有些学者所说的“日臻完美”也许更可取。

  这是因为,在中文语境中,“不完美”的含义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完美”是没有上限的,我们怎么努力都仍然可以称之为“未臻化境”。何况任何政策其实都是一把双刃剑,其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是分不开的(对此我曾杜撰了一个“钱币定律”)。所以,就改革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过来说,“不完美”似乎也没有下限,即“不完美的改革”究竟可以“不”到何种地步呢?中国社会可承受的“不完美”底线究竟在哪里?综上所述,列成一个公式,就是“∞(绝对完美)>X>-∞(绝对不完美)”。如此看来,将这个装饰词或限制词用到改革身上,实际上是很难把握的。

  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的“不完美”,譬如环保。实际上,除了在环保方面大量投资以外,通常意义上的制造业与环境污染这对矛盾就像“藤缠树、树缠藤”一样,难解难分。发达国家,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制造业趋零,其实也就几十年功夫,环境好得让我们羡慕嫉妒恨。如今我们的“腾笼换鸟”政策,被换出去的制造环境污染的“坏鸟”又到本是青山绿水的地方去筑巢去了。按这个发展思路,要共同富裕,全中国一定要被全部污染一遍才行。所以,制造业的发展,是否考虑相对集中在一些城市群落中,而不要像现在这样五湖四海、遍地开花?

  由此也想到,我们现在所走的经济发展之路,基本上是沿着发达国家的经验亦步亦趋,这也许也是“不完美”的。到若干年后,这样的“路径依赖”是不是也会使我们面临发达国家今天的窘境。现在我们说要把GDP降到8%以下,但是我们并不能为降而降,而是要调整我们的发展思路。因为GDP反映的并不是中国经济的本质,而仅仅是“中国制造”的量而已。至于究竟有多少利润落到了中国,落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头上,其实都是个谜。

  因此,比较完美的改革是否应该让经济围绕着老百姓的生活,围绕着民生去运转,难道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而是还潜藏着什么其他的目的吗?我们现在已然认识到消费的重要,没有消费哪来的市场?因此,是否应该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尽力让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最大化。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要中国人民有消费能力,那么我们的经济就会有再生产、再再生产、再再再生产……如此循环,螺旋式上升,那么就会有资金投入将本求利的更多机会,就会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和分享。

  因此,对中国经济的期望:第一,不能依赖外贸,要尽可能地做好国内这个大市场。中国本身就是个13亿人的大市场,国内消费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江山。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融进了更多高科技、信息化的元素,这样的经济发展,其结果一定是少用人,当然,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怎样使这两个平行的发展趋势相互适应;第三,中国的资本早拉开了外流的序幕,这对中国的就业而言,其实从长远看并非有利。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从现在到本世纪末,中国第一大问题始终会是就业问题,切莫掉以轻心。

  最后还想再强调一句,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经济问题,本质上也许都是社会问题。我们现在光强调懂经济、懂管理,其实是不完美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因为不懂社会,把人文关怀束之高阁,这些年来已经吃了大亏,积蓄的矛盾趋于临界……中国社会亟待补上社会这一课!进一步改革须深思熟虑、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