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殿龙:“一国两区”马英九被逼出来的智慧


毕殿龙:“一国两区”或为两岸和平协议商签序曲

“一国两区”和平协议的序曲?
马英九的“一国两区”后,一时间,表面上看,是两面不讨好:大陆并不太热心回应这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风向球式的说法;民进党则骂其混淆了台湾的国际视听,降低了台湾在国际上的能见度,是一种退步。如若不是民进党被绑架准备特赦陈水扁的问题出来为其解围,马英九在台湾遇到的攻讦和阻力会更大。但深入观察分析,“一国两区”的提法,实在是马英九被逼出来的智慧。后续如果其够魄力,未尝不是两岸和平协议的序曲。

“一国两区”被逼出来的智慧
一国两区按照台湾的说法,并非是马英九新的发明和创造。李登辉以来,台湾就一直有这样的提法,蔡英文甚至有一国四区的提法。一国两区不但在前任蓝绿阵营的关键人物认可和提出过,更重要的是,其符合台湾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的精神。所以最多这种提法是旧曲新唱。

马英九之所以此时找出这种说法,实在是被逼出来的智慧。大选之前,马英九抛出两岸和平协议议题,差点让其选举崩盘,不得不用所谓的公投说消毒化解。但是两岸和平制度化,是台湾的需要,也是马英九执政的方向、历史定位获得的关键。“一国两区”这种被蓝绿都提过,也符合法律架构的说法,就成了马英九两岸和平协议签订签订民意积累和风向试探的最好的突破口。

用这个作为突破,除了有上面所说法律基础的正当性之外,也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功效。让民进党实际执行和提出过的说法,攻击起来不能够理直气壮、无法倾尽全力。对大陆来说,一个中国的框架,符合两岸和平协议谈判的基础,而且与先前大陆的“一国两制”和台湾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相比,正好是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怎么说也是有了一些进步,为两岸和平协议签订提供了一个双方都可能接受的基础。某些方面,这自然也是对北京方面的试探和预热。

另一方面,对台湾内部来说,这种提法,则不仅仅是放“风向球”式地试探,也是在提前进行法律、历史、现实和民意的积累。如果要签署两岸和平框架协议,就不能原地踏步,就要化解民众的疑虑,凝聚更多的共识和获得对岸最低的认同。“一国两区”此时提出,在民进党看来说是,时机不对,而对马英九来说,提出的时机则恰恰好。

“一国两区”的提法,在马英九来说,并非一开始就是明晰的、有预谋的概念,而是在两岸反对和支持尽快签订和平框架协议的多种力量拉扯下,被逼出来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即便没有陈水扁特赦事件冲淡了绿营的反对力道,绿营也找不出更有力的发力点。现在就有绿营的一些智库人士,如洪奇昌、郭正亮等,从正面和侧面认同这种提法,即便谢长廷等强力反对的人,也只能质疑说,提出的时间点和地点不对等。所以说,绿营无论后续的反击力道还有多大,马英九这种提法和逼出来的智慧的运用都是很成功的。
        一国两区或可成为两岸和平协议商签序曲
一国两区也许不能全部满足北京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明显比以往提法有所进步的论述,会让其在两岸和平协议签订过程和谈判时,最有可能被接受和认同。因为北京方面十分清楚,对台湾的要求不宜过于苛刻。逐渐的进步比没有进步好。对马英九用这种提法宣导和凝聚共识,也只能乐观其成。

但是,如果真正让一国两区的提法成为两岸和平协议签订的序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化解许多具体的矛盾。

首先,一国两区在绿营提出强烈反弹之后,马英九要有很强的抗压力,同时也要有很好的阐述能力,让更多的民众清楚,这种提法,不违背台湾的现行法律,也不会在实际被使用在和两岸谈判时,让台湾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消失。这种提法的利弊以及给台湾未来方向的导引,马英九需要有更准确、明晰和坚定的描述与坚持。否则,也只能是一个随风飘逸的“风向球”而已。

其次,“一国两区”尽管与大陆方面提出的“一国两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但却符合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底线基础。事实上北京方面为了两岸的和平,早已放弃早先所谓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说法,而是代之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一个中国的概念更加宽泛和具有模糊性。这是善意也是智慧,更是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局。

要想让“一国两区”能够成为两岸和平协议签订的基础。除了大陆方面需要,降低姿态和已经拥有各方面的优势与上位之外,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恐怕是在两岸对这一问题的描述,与在国际舞台上的具体操作。所以需要,发明和推敲出一种,被国际上包容和默许的,为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社会量身打造的模式和方法。以往的“中华台北”恐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最后,“一国两区”的提法,即便极大化地模糊“一国”具体的概念,但也需要在未来的两岸发展导引方向上,有一个符合彼此希望和能够接受的描述。具体说,就是两岸未能统一之前,应当如何如何和不应该如何如何之类。这种描述应该具有对法理台独的限制,和对武力急统的焦虑的消除等内涵。

总之,“一国两区”的提法,尽管暂时遭致各方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好像两面不讨好的样子。但毕竟是马英九展现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的努力和善意,是一种理念的进步。如果能够强力坚持、大肆宣导,获取台湾内部尽可能多的共识,撷取两岸最大的公约数。“一国两区”或许真的就是两岸和平框架协议商签启动的序曲。
毕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