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指望靠3·15晚会来维权的人来说,有限的晚会与无限的博弈关系注定要令其失望;对于被3·15晚会指名道姓曝光的企业来说,“垃圾短信”的禁而不绝是最佳的“前车之鉴”。或者说,大牌们的“3·15梦魇”不过是一场戏,戏演完了,生活还是要继续。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将镜头对准了麦当劳、家乐福、中国电信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品牌。家乐福用三黄鸡冒充柴鸡卖,麦当劳员工随意更改食品保质期,“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打公益幌子牟利,中国电信通过垃圾短信获利,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员工售卖客户信息(3月16日《京华时报》)。
如同春晚之于春节,“央视3·15”也成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传统大戏。每年的这个时候,公众如押宝般猜测着哪些“劲爆商家”会被围观、哪些“彪悍品牌”会被拉下神坛,平常的权利憋屈,使得这种年度曝光越发散发出谜一样的光芒。麦当劳、家乐福、中国电信……尽管打的都是“老虎”,但与往年的震撼相比,似乎今年也只是讨论了一下“老虎”额头上的“王”是多了一点还是少了一横的问题。
将打假保真的责任全部寄望于权威媒体,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市场心态。一方面,媒体有媒体的传播规律,与市场责任是两码事情。譬如在3·15这个特殊的日子,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率先曝光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对于消费者的种种欺诈伎俩,但此中的诸多案例,基本都在数年之前已有发生,媒体可以将之集纳成册、等到2012年做成专题呈现给公众,但对于消费市场来说,惟有越早的警醒、才越能减少对消费者的权益侵害。另一方面,媒体连年在3·15呈现“惊天内幕”,尽管曝光事件都能得到一个稳妥的“善后”,但问题是,“媒治”的容易与监管的殊难相映成趣,为什么正态的市场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3·15晚会一年也只有一台,即便撑足了24小时,也无法穷尽市场乱象的真相。更大的问题是,如果“晚会”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譬如今年的晚会上曝光了东莞电信、广州电信、上海电信、随州电信为了增加收入而为垃圾短信的发送提供各种便利一事。然而,早在2008年,央视3·15晚会就揭露了分众传媒的垃圾短信问题;随后的2009年,央视3·15晚会对山东移动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大量发送商业广告短信的行为进行了曝光……事实证明,垃圾短信禁而不绝,所谓靠运营商“自清门户”,不过是一声呓语罢了。媒体监督的力量,不过是呈现真相,至于是非之后的正义与公平,仍需要权力部门的尽心作为。
对于指望靠3·15晚会来维权的人来说,有限的晚会与无限的博弈关系注定要令其失望;对于被3·15晚会指名道姓曝光的企业来说,“垃圾短信”的禁而不绝是最佳的“前车之鉴”。或者说,大牌们的“3·15梦魇”不过是一场戏,戏演完了,生活还是要继续。2011年的中国消费市场,投诉事件增多、信任危机频发,诸多知名品牌陷入“质量门”。据全国各级消协组织统计,去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07263件。数字是冷的,事件是热的,权利与权益的保护,显然不是镁光灯与麦克风能“包办”的。也许,失语与乱语的监管,恰恰是这台晚会春光灿烂的最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