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或者说瓶颈在哪里?思前想后终于算是得出了一个结论——科普。为什么确定为是“科普”?因为搞科学发展的人如果连什么是科学、怎样做才能算得上是“科学”的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那么所谓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或者说是一张空白支票。而事实上是,在我们的一些管理者那里,真正懂得何谓科学者不多,不要说能“科学发展”了。
我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他是哪个层次与意义上的管理者,了解什么是科学是必须、首先、提前要搞清楚,整明白的一件事情。请问,作为科学发展者或科学管理者,您真的知道什么是“科学”吗?笔者以为,就连我们的大学专攻“科学发展”这么课程的教授,恐怕都不一定能够把它搞清楚,整明白,也就不要说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企业管理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揭示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而在我们的管理者们的面前,能拿得出手的像万有引力定律、质能关系式一样的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有吗?我表示怀疑。
比如,作为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的管理者,就得首先了解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的运动规律,可是,有谁能告诉我,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可以肯定,能够回答得上来,描述得清楚(不要说清晰)者,不多。如此,又何谈什么“科学发展”的问题?基本可以说是妄想。
难道,仅仅知道“以人为本”或“可持续发展”等几句口号就行了吗?君不知“以人为本”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能够按人的、经济社会的、自然事物的规律办事?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因为“以人为本”或“可持续发展”必须得表达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规律。请问,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什么?如果连这一规律都不知道,你又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那不等于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大家知道,只有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星云、星系、星球才能可持续存在与可持续发展。那么,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什么?没有这个定律、不按这个定律办事,何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当然是个条件,但如何才能“和谐”起来?两极分化能“和谐”的起来吗?如何才能破解两极分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配问题成吗?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和谐的?毫无疑问,是由于其物质在空间上的分布均匀者也。就连宇宙内的物质都知道“分布”的重要,而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分配”呢?可以肯定,解决不好“分配”的问题,就甭想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当然,“分配”是有规律的,绝不是所谓的“协商”就能够解决的。
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才得出了“科学发展的前提:科普”。当然,如果说“科学发展的瓶颈:科普”或“科学发展的前提:分配”也可以。总之,如果连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其运动规律都整不明白者,就甭谈“科学发展”。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如果有人能拿出一些所谓的规律来“管理”或“发展”企业、地方经济的话,那就更可怕了。比如,如果拿“劳动创造价值”或“劳动价值定律”或拿“投入与产出”等理论来对我们的企业、地方进行“管理”或“发展”的话,那就有大笑话、雷人的故事要发生了。大家知道,劳动过剩、生产过剩、资本过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经济社会的根本矛盾,用“劳动创造价值”或“劳动价值定律”或“投入与产出”等理论能解决得了上述矛盾吗?相反,它们还是制造上述矛盾的罪魁祸首者也。
如此,说了半天,又怎么才能做到或达到“科学发展”或“科学管理”的目的?笔者以为,须首先解决下述问题:第一,先得搞清楚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今日都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新问题,搞清楚用“劳动创造价值”或“劳动价值定律”或拿“投入与产出”等理论为什么不能解决劳动、资本、生产的过剩。第二,在新的情况与背景下、条件下,劳动、资本、生产的运动都出现了什么新的状态与趋势,它们又是如何真实地表达规律的,因此,发现和揭示新规律就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管理者迈不过的一道门槛。第三,绝对不能搞真理的垄断,事实业已证明,真理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就像是当年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曾经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道理一样。第四,想方设法发现这“少部分人”或看似“不听话”的人,因为未来一定属于提前就掌握了这些些新规律的人们。如在解放初期就能按刘少奇、邓小平的理论走,中国经济的崛起,应该在30年前。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科普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