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世界偶像工厂的新偶像
如果说最近哪个人在美国最红,当然是NBA球员林书豪,这从他的绰号“林来疯”(Linsanity=Lin+insanity)作为一个“新词”近日陡然间成为各大媒体的关键词就可见一斑。这个纽约尼克斯队的美籍华裔球员因为最近连续7场表现神勇,被媒体热捧出来后,不仅在美国成为偶像,也在中国成为热门人物。紧接着,2月7日,又因为ESPN的评论员在谈到他时使用了评价华人的歧视性字眼“盔甲上的裂缝”或“穿盔甲的中国佬”(Chink in the Armor),又引发了美国媒体对亚裔或华裔族群在美国文化生活中所受到贬抑的讨论,而这恰恰是一个偶像得到承认的标志。因为只有偶像人物,才可能具有比常人更多的符号意义与文化特征也才能受到更多的冒犯与奚落。
林的走红有很多原因,除了他在赛场上神勇的表现外,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更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已停摆多时的NBA需要一个新的偶像来提振士气,并重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恢复其以往的影响。因为从2011年7月1日NBA因劳资纠纷中断比赛到12月8日双方达成协议,整整过去了161天,在这五个多月的时间里,NBA的球员虽然花边不断,可实质上已逐渐退出公众的视野,如今虽然已经重新开张,却并无大的事件吸引人的眼球。正是在这种NBA求“星”若渴的时候,林书豪跳了出来,而且他头顶还有哈佛的光环,且又是华裔,真是想“不疯”也难。简单点说,他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不仅NBA在期待,媒体在期待,观众同样在期待。所以,林书豪或Jeremy Lin就变成了“林来疯”或“Linsanity”。正如好莱坞不能没有明星一样,NBA同样也不能没有偶像。因此这次林书豪的红,与其说是“林来疯”,还不如说是“人来疯”更合适。
尽管美国人甚至在每一张美钞和每一枚硬币上都留下了“我们信奉上帝”(IN GOD WE TRUST)的口号,可在我看来,改为“我们信奉偶像”(IN IDOL WE TRUST)可能更符合现实。不是上帝在推动着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运转,而是它在偶像的指引下前进。
事实上,在美国没有一个行业没有偶像,也没有一个行业不需要偶像,这是个依靠各种偶像来维持运行的国家,它如此注重偶像的生产与呵护,又对偶像抱有如此之高的期望。无疑,奥巴马是现今美国正当红的政治偶像,可即使我对此已有准备,但1月25日晚上,当我在圣巴巴拉的一个汽车旅馆里打开电视后,还是忍不住吃了一惊。当时电视里刚好正在直播奥巴马的国情咨文,然而在奥巴马铿锵有力的讲话发表后,出乎我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拥护他讲话的议员们居然像弹簧一样从座位上站起来为他鼓掌并发出欢呼声。显然,如果这样的动作只是一两次的话是不足以让我这个来自中国的人吃惊的,可是,那些议员们起来鼓掌的次数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所以,在目睹了奥巴马的这场演讲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彻底“OUT”了。但是,如果你把这一幕简单地等同于中国的个人崇拜,那就错了,因为议员们崇拜的并不是奥巴马本人,他们崇拜的是当下的“美国总统”这个偶像。可以想象,如果下一任美国总统做国情咨文,同样还会有这样频繁的掌声。而这一点正是美国的“偶像崇拜”的秘密,他们崇拜的不是人的肉身,而是这个人所具有的“符号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林书豪之所以能成为“林来疯”,就是因为NBA现在需要有人成为偶像,所以即使没有他,也会有别的“疯子”出现。因为NBA深知,现今不仅美国的球迷急切地需要新的偶像,世界的球迷也急切地需要NBA给予他们新偶像。而美国更是深知,他们的力量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建立在这些偶像的影响之上。几乎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或者说,在这个商业世界的每一条“生产线”上,都有一个美国这个超级偶像工厂制造的偶像雄踞在其顶端,从猫王到迈克尔·杰克逊,从阿里到泰森,从“飞人”乔丹到现在的“林来疯”林书豪,当然,还有华盛顿、林肯、肯尼迪、里根,直到现在的奥巴马,当然,还有洋娃娃们的偶像芭比……
第46届“超级碗”的决赛在2月5日晚上开打。之前我在洛杉矶的一位朋友曾告诉我,这一天洛杉矶会“万人空巷”。不过,若以为人们都是要看看自己喜欢的橄榄球偶像是如何在这场比赛中超水平发挥的,那就错了。比如,我的这位朋友热切期待的是即将在“超级碗”中场秀上献唱的资深偶像,即芳龄已届53岁的麦当娜女士是否会有“出彩”的表现。我要说句真心话,我同样希望麦当娜老当益壮,不要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令人遗憾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当我目不转睛地看完装扮成“埃及艳后”的麦当娜金光闪闪循规蹈矩地表演完毕后,别提有多失望了,因为根本什么事都没发生!由此看来,做偶像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对于我来说,做偶像崇拜者也是很难的一件事。
但是,新的偶像总会产生,也不会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