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任何文化中的物质都承载着文化的功能,恰如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所说。又或者,文化中的物质,是人们拿来使用并表达自己的文化心理取向的。所以,从文化中的物质切入,就可以观察到某一族群文化的倾向,比如本尼迪克特著名的《菊与刀》。
在一家公司调研遇到的一个事儿,迫使我思考与探索上述问题。一个管理者说,你们来我们企业调研,是不是最好穿上我们公司的工作服?此动议自然遭到了大家的婉言谢绝。之后,我想起几年前在其它的两家公司,也遇到了要求穿上他们工作服的问题。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这几家企业有一个相同点,都是传统的生产型国有企业,他们共同的文化特征就是行业比较优越,自我感觉较好,除了企业领导人以外与外界接触不多,相对封闭。这样的特点,大概直接决定了他们集优越感、排斥感、自卑感、不安全感于一体,相互糅杂的群体文化心理:
(1)优越感:我们一直以来都过得不错,按照我们自己的办法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由于知识陈旧而不大相信外人;
(2)排斥感:这是我们的圈子,你是谁啊?有什么能耐对我们说三道四啊,去去去!
(3)自卑感:看着这些外人说一些听不明白的话,有着与自己不一样的言行举止,觉得有点儿羡慕,也有点儿嫉妒恨;
(4)不安全感:这些家伙在我身边,明显地和我们不一样,我总觉得不踏实,得想法让他们变变样。
在上面这些心理的驱使下,便有了想办法融合对方的想法。而融合的第一个做法,就是先让他们换换样子,变得和我们一样,这样我就感觉踏实一些了。当然,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就是一起喝酒,把他醉翻!
物质的表象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随手翻阅历史,就可以找到此类的例子,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清初的“剃发易服”等等,无一不是以物象来艰难而执着地表达着执政者的一种管理的诉求。
再说文化的物象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