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的春天来了
伍天友/文
调控,给房地产业划出了一道分水岭。商品房作为投机、投资品的时代已逝,正如远去的火爆夏日。商品房作为消费品被设计、建造和营销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商品房真正的春天悄悄来临。确切地说,商品房的投资价值将不再建立在供需失衡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消费价值的基础上。
商品房作为投资品和作为消费品的区别,并不体现在价格上,而是产品!是物有所值!
在“投资”的时代,决定房子价格的重要因素是与“投资价值”紧密相关的地理、地段因素,除此之外,房子本身的差别微乎其微,价格也极其统一。简而言之,开发商都象也只需要象铸造金条一样建造房子,就可以满足投机、投资需求。这也是房地产行业几乎没什么技术门槛的根本原因。门槛低、获利大,资金必然大量聚集。
“金条”怎么能满足真正的消费需求呢?作为消费者,需要的是“首饰”。现实地看,作为自住需求者,对房子的要求肯定比投资客挑剔得多,这是肯定的。当购房者用消费价值来衡量现有的产品,谁愿意出手呢?所以,奉劝所有有意无意留在这个行业的开发商们,存货赶紧割肉吧,没开工的项目也得重新掂量,你是能铸“金条”,还是设计“首饰”;你是能造“拖拉机”还是“法拉利”。
房地产业即将开始巨大的产业变革,步入一个理念更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意的消费时代。留在这个行业和能留在这个行业的企业,除了有资金,更需要有心。在消费时代,只有技术不断创新,文化持续创意,刺激消费才有可能,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营建技术和生活文化,对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个新鲜的词语,也许有些人不以为然,觉得自己一直在创新,或者想象不出商品房进入消费时代,在产品上会有什么不同,就像在固定电话的时代,人们也很难想象移动通信的模样。事实上,商品房在规划上,一直依循的是容积率至上的原则,而不是生活图景的布局;在设计上,依循的是惯例和形式差异的最低准则,而不是优越性的目标;满足的是人们居住的需求,而不是人们对生活文化的追求,文化不过广告创意煽情和忽悠的词语。最终,以至于在城市建设上千城一面,在生活方式上南北同德、万众一心。
从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的角度看,保障房政策与经济转型的目标背道而驰。房地产一直以来都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因其产业链之庞大无可比拟。保障房政策无疑是对其上游产业链那些技术低下、产能过剩产业的扶持,使其更加不思创新转变。看似得民心的政策,实则是以未来的民生为代价的。
在房地产这么庞大的产业链中,与其相关的技术专利有多少?尤其是在营建技术和上游的材料供应上有多少专利?没有数据,但可想而知,不然也不会行业技术门槛这么低。房地产业如果能被引导上技术革新、文化创意的道路,不仅可以挤走过多的资金,更将为中国的出口、投资和消费带来巨大的推动,这种技术革新和文化创意又将极大地改善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也只有文化的生活,才能造就生动的文化产业。
我们走了很远的路,但从没有走在正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