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中国(北京)论坛
主讲论文
第一篇 2012年3月 17日
幸福中国:新改革的旗帜与目标
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
2012年3月 17日
对中国的现状与未来,我概括为三句话:成绩巨大、问题很多、前途未卜。30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增长、生活改善、思想活跃为世人瞩目。但是分配不公、腐败泛滥、道德溃败、生态恶化问题严重,造成官民矛盾激化、群体事件频发。世人对中国的未来失去预期,有钱有势者移居国外,缺钱无势者泄愤骂娘,文人学者们争论不休。
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问题的原因
改革开放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从政治为本位转向物质为本位。政府以经济为中心,民众以挣钱为第一。
这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9年GDP年均增长9.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的增长速度。
成功的原因也就是问题的根源。政府为发展经济而不顾一切、民众为拥有财富而不择手段,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结果是人的不幸福。
在解决温饱的改革之初,发展笫一作为方针与目标是正确的。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如何发展、怎么分配?这就是发展为谁的问题。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模糊了共产党的性质。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对发展都有着强烈的冲动,既是考核政绩的需要,又能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更有项目支配带来的种种利益。不管中央如何调控,各级地方政府GDP增长目标加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
在发展第一、饼先做大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种种问题。尽管中央先后提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但同时强调“发展第一”不动摇,“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这样,实际运行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不了,并越趋严重,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于是,提出“稳定压倒一切”,强化控制,堵住了改革之路。
改革的主流意见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是制度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这个判断不能说错,但是制度怎么改、利益如何分,这就有一个指导思想问题。不改变发展第一的方针,一切无所谈起。
中国需要由此及彼的桥
对中国向何处去,各有各的主张,归纳起来两大派,西方派与回归派。我把主张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归于西方派,把回到毛泽东时代、新民主主义、孔子儒学归于回归派。凡能成为一派,说起来都有理由和依据,作为学派之争,无可厚非。但今日中国需要的是由此岸向彼岸的桥,不仅需要目标、方向的描绘,更需要路径和方法的提供。
我们的任务是建桥,起码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甲方意愿,二是民众需求。不顾甲方意愿,除非另找甲方。不顾民众需求,桥建起也无用。今天中国是共产党领导,要改革必须符合共产党意愿。许多学派津津乐道自己的主张,就是无视这个事实前提。对我这个说法,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他们不认今天的共产党是甲方,那他们的任务,就是找其他甲方,或自己当甲方。这似乎更不现实,只有等待新的甲方出现。
以共产党为甲方,就要考虑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范式、语言体系。共产党内有改革、保守之分,保守中一派重意识形态,另一派护既得利益,但都会以意识形态来说事。中国要推进新的改革,必须过意识形态之关、举意识形态之旗,既为共产党的改革派所接受,又使保守派无理由反对。
1979年我参与起草了我国第一部经济体制总体规划,这应该是顶层设计吧?我不说是怎么设计的,重要的是怎么通过的?董事长是邓小平,副董事长是陈云,总经理是李先念,他们三个人有一个人投否票决就通不过。
1980年初在中南海,李先念主持召开国务院财经会议,讨论这个稿子。从晚上7点开始,开了一个半小时,大家都不谈正题。到8点45分,李先念说话了。他说:“这个稿子我看了两遍,都没有看懂。”紧接着,李先念指着我们这一些人,说:“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相信他们是对党负责的。所以,我建议,这个文件还是先发下去试行。”就这样,通过了!
总体规划提出五大改革原则:一是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二是把单纯的行政管理经济的办法,改为经济办法与行政办法相结合,以经济办法为主,保持必要的行政手段;三是把企业从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改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扩大企经营管理自主权;四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有利于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出发,划分中央部门与地方的权限,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五是正确处理政治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在重视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提倡照顾全局利益,发扬共产主义风格。
今天看,这个顶层设计,理论上很不彻底。这结合、哪结合,绕来绕去,还说什么“以计划调节为主”,不讲以市场为取向。看上去很不过瘾,但通不过,能启动改革吗?这个规划,讲了那么多结合,让保守的同志放心。但引入了“市场调节”、“经济办法”、“扩大企经营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重视物质利益”,这就是体制的重大突破。
理论追求彻底,改革需要妥协、艺术、技巧、方法。社会是很多人的存在,改革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是决策者接受的前提。李先念主持的会上,没有人发表反对意见,这就好通过了。
很难想象,共产党的改革派会以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为旗,更不可能提回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孔夫子的口号。这些主张中有许多对未来中国有用的元素,但不能拿来作为改革的旗帜。
关于宪政民主
江平教授说:“‘中国问题’很多,但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落实宪政,而在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很多矛盾也都根源于此。”实行宪政必须制定一部凌驾于权力之上,并为社会大众敬畏的宪法。
这就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对宪法根据的共同认知。夏勇说:“宪法之为根本法,乃是因为它体现一种能够作为最高权威来源的根本法则。根本法则之有最高权威,乃是因为它体现基本价值。”而这恰恰是当今中国严重分歧所在。二是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西方人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从而敬畏真理,敬畏法律。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权、情、理、法,最敬畏的是权力,其次是亲情,再次是道理,最后是法律。
中国实行宪政,只能是改革的结果,而不是改革的切入点。相反,今天中国的改革是不断违宪、护宪、修宪的过程。当年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违宪,宪法规定国有土地是不准以任何形式出让、出租的,所以有人出来护宪,骂土地制度改革是卖国。到1988年终于通过宪法修正案:“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现在,经济改革依然是违宪的。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不是改成股份制了?还有“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现在多种经济成份已超过了公有制,反对国进民退,主张发展民营,这不是违宪?
搞宪政就得先修宪,怎么修啊?我们的宪法规定四项基本原则,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道路,还有一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专政就是不受法律制约的暴力。宪法规定可以动用不受法律制约的暴力,也就可以违宪。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宪法?这就必须修改宪法,那还不打破脑袋?
总之,宪政民主作为政治改革的目标是正确的,但作为推进改革的旗帜,尤其是改革由此切入,我认为不可行。
举“幸福中国”之旗
与改革主流派不同,我把注意力放在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上。从2007年11月至2010年5月,我发起举行了二十次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研讨会,讨论的主题就是重塑国家意识形态,不过我换了一种说法,称创建中国新文化,核心是重塑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以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幸福最大化取代财富最大化。
经过30年革命,30年斗争,30年发展,我们感悟人的终极目的是幸福,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所有老百姓幸福。幸福中国成为中国发展与改革的新目标与新旗帜。
第一,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长期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衡量目标就是GDP。实践证明,GDP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幸福感的相应提高。全世界开始了以国民幸福指数代替GDP作为发展衡量目标的探索。以“幸福中国”为目标,符合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新潮流。
第二、社会主义真谛的感悟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建了60年社会主义的我国。社会主义就是以所有社会成员幸福为目标的社会主张和社会模式。建设“幸福中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真谛。
第三、共产党立党宗旨的兑现
为民众谋幸福是共产党的宗旨,建党已90年了,到了兑现这个宗旨的时候了。而要真正为民众谋幸福,必须有考量的目标、制度的保障、实现的路径。
第四、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
什么是以人为本?人的本质、本性就是追求幸福。以幸福为目标,就要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建设,物质文明、社会文明、道德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而不是单打一地抓经济,克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倾向。
第五、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幸福中国”把民众幸福放第一,以所有社会成员幸福为目标,实现公平分配、民主政治、道德文明,就为建成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大家幸福了,社会就和谐了。
第六、科学发展的实现路径
什么是科学发展?能给民众带来幸福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就是好的发展。以民众幸福为目标,安排经济发展;以民众幸福为原则,实行公平分配,就是实现了科学发展。
第七、指导改革的新旗帜
推行新改革,需要一面正义、神圣的旗帜,需要社会共识的支持,才能集聚力量、冲破阻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幸福中国”,既能为党内所接受,也能为社会精英所支持,更为广大民众所拥护。
第八、统领发展的总纲领
经济为中心,发展放首位,带来的是经济的单项独进。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就可统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九、推动进步的切入点
我国存在的问题很多,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生态的,从哪儿入手,才能解开扣,这需要智慧与技巧,既能解决问题,又能稳定大局。从民众幸福入手,先改善民生,再解决社会、政治参与,再提升社会道德文明。以改善政府行为为起点,进而改善社会行为,再改善民众行为。推动创建“幸福城市”、“幸福企业”、“幸福社区”、“幸福学校”、“幸福家庭”、“幸福人生”。
总之,幸福中国,是思想的一面旗,实践的一个纲,方法的一个扣。
幸福中国的提出,解决了指导思想之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就是为民众谋幸福,幸福中国就是上述指导思想的凝练与体现。也不用为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如何解释他们的思想犯愁了,凡是符合民众幸福的理念、原则、主张都是建设幸福中国的宝贵思想财富;凡是被实践证明不符合民众幸福的理念、原则、主张就得与时俱进,不能奉为必须坚持的教条。
中国新改革从广东起航
理论争论是需要的,但是观念永远战胜不了观念的,最终要实践来破冰。
2011年1月7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幸福广东”。不言而喻,“幸福广东”的主体是民众幸福,从这儿破题,改革这篇大文章就可依次展开了。
汪洋提出:“优化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标”,这就从理念上解决了以发展为目标,还是幸福为目标?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如何发展、怎么分配?这就是发展为谁的问题。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目的、目标、宗旨,只能是、必须是为民众谋幸福。这就决定了必须从民众幸福的目标出发来安排发展,进行分配。
现在,有所谓“广东模式”与“重庆模式”之争,称“模式”不合适,把二者的区别概括为“广东模式”是做大蛋糕,“重庆模式”是分好蛋糕,更是谬误。
汪洋说:“如果不解决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就会带来比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时更突出的问题,就很难做到发展的过程使人快乐、发展的结果使人幸福。尤其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幸福为代价去发展,不能以发展为理由,让影响人民幸福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长期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回到为人民谋幸福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使命和一贯承诺,回到为人民谋幸福这个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逻辑起点。”
以民众幸福为目标,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但反对以做大蛋糕为理由,掩盖分蛋糕中的不公平、不合理。做大蛋糕,不是分好蛋糕的前提。无论大蛋糕,还是小蛋糕都有公平、合理分配的问题。以发展为第一、为目标、为理由、为借口,起了掩盖不公平、不合理分配的作用。
怎么衡量民众幸福呢?广东省出台了《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汪洋说:“编制幸福指数,将抽象的‘幸福’具体化、指标化、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可以形成倒逼机制,形成反向压力,形成鲜明的导向,确保老百姓的幸福得到落实。”
2012年02月14日广东首次公布幸福指数,在珠三角地区9市里,广州第一,其次东莞、珠海、深圳。人均GDP首位的深圳,由于人均民生、福利等指标落后排名第四。
2011年1月22日汪洋在“广东省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作出了新的部署,凡是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事,政府职能都要逐步地交给他们。从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将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从省下放至地级以上市民政部门,支持社会人士成立公益慈善类和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
公共服务不均等、民生问题欠账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结构的不均衡,与政府、资本相比,民众组织程度低,反映民众心声的渠道不畅通,参于公共决策的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构成社会的三大支柱,发育社会组织,实际上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公共服务的必要措施。
建设“幸福广东”的提出,为我国探索了一条改革的新路径。正如汪洋所说:“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关键点在于明确一种发展的方向、目标,而不在于一夜之间要建成什么样的幸福广东。”“我们无法给出建成‘幸福广东’明确的时间表,但我们想让‘幸福’成为一种整体的趋势,让争取幸福、创造幸福成为社会的主流风气……”
受汕头市委、市政府委托,我们进行“幸福汕头”三项课题的研究,第一、关于“汕头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第二、关于“‘幸福汕头’客观指标评价体系”第三、关于“汕头市民生‘十二五’规划建议”。现已通过专家评审:“三大课题研究成果内容充实,观点新颖,结构严谨,分析精辟,方法得当,一些地方揭露问题、分析问题相当深刻,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战略高度和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属于优秀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
围绕民众幸福进行制度改革
建设“幸福广东”、”“幸福汕头”,包含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
第一、民众成为考核政绩的主体。通过居民幸福感调查,了解居民的真实感受,然后有针对性地改善政府工作与社会治理,体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理念,使民众参与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这是民主建设的新形式。
第二、媒体成为反映民意的平台。在媒体上公布“汕头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要求各媒体开辟专拦反映民意、民心、民声,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第三、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行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登记的制度,保障结社权利,畅通民声渠道,参与公共决策,健全公共服务,这是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
第四、实行公共财政制度。财政安排以保障民生为原则,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加,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实行政府开支向社会公开。
第五、推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实行管办分离,建立学校董事会、医院理事会,吸收社会代表参加,聘任校长、院长。引入民众作为公共服务需求者的评价机制,创造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源进入的制度环境。
第六、建立全民参与机制。推动创建幸福社区、幸福企业、幸福学校、幸福家庭,让民众在创造幸福中体验、感悟幸福。
怎么回避了政治改革、选举民主?以民众幸福为目标,政治改革、选举民主包含其中,在推进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缓和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之后,按照民众需求程序,在适当时候推出。
启动改革要符合三个条件,社会共识、局面可控、有益民众。以幸福为理念,启动与推进改革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幸福:人类新信仰
信仰产生自我约束、热诚追求的自觉,决定了人生态度。今天,中国人的大多数没有信仰,所以,为了钱,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怕。重建信仰,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
今天,全世界主要有五大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学、共产主义。前3个是宗教信仰,以来世幸福为终极。后2个,一个是道德信仰,一个是社会信仰,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标。
那究竟什么是信仰呢?有一种观点认为,信仰必须是先验的,是经验生活不能体验、占有、触及的,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终极有限、实现自我超越。这是对宗教信仰的定义,而不是信仰的定义。
所谓信仰,就是人的终极追求与心灵的敬畏。基督教信仰是上天堂而敬畏上帝。佛教信仰是进西方极乐世界而敬畏来世。儒教信仰是光宗耀祖而敬畏父母。共产党的信仰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敬畏马克思。对不信上帝、不信来世、不信祖宗、也不信马克思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能信什么呢?那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而敬畏生命。
人生幸福是终极目标,要过得愉快、快乐,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这不是为了上帝、为了来世、为了父母、为了马克思,而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十分短暂。
确立了这个信仰,就会树立对金钱的正确态度,金钱是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幸福,不要昧着良心去挣钱,也不要损害健康去花钱。同样,权力与名誉,只有用来造福社会才会带来幸福,谋取私利就会造成不幸。所以,幸福可以成为当今人类第六大信仰。
宗教信仰是先验的,先要信,“诚则明”。幸福信仰是理性的,先要知,“明则诚”。也就是先要懂得幸福知识,了解什么是幸福,怎么得到幸福,才会把幸福作为终极目标去追求,而不会坠落表面的、虚假的、短暂的“幸福”陷阱,最后得到的是不幸。
幸福是需要学习的、感悟的。当务之急,是要传播幸福知识。幸福知识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实践性,积极心理学是幸福知识运用于心理学。还可以成幸福社会学、幸福政治学、幸福经济学、幸福管理学、幸福伦理学等。幸福知识是一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幸福信仰与其他五大信仰,不是对立的,而是兼容的。因为幸福信仰与其他五大信仰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倡导善,只是追求幸福的目标与路径的区别。
《21世纪幸福宣言》声明:“尊重为上帝而善的基督教伦理。尊重为真主而善的伊斯兰教伦理。尊重为来世而善的佛教伦理。尊重为祖宗而善的儒学伦理。尊重一切向善的伦理。倡导为自己的幸福而善的新伦理。”
但幸福信仰与其他五大信仰也有所不同,幸福信仰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即爱自己。而真正爱自己,真正获得幸福,就要爱他人、爱大家。幸福信仰在承认物质幸福的前提下,倡导追求情感幸福与精神幸福。幸福信仰不主张无我,不主张禁欲,不主张公而忘私,不主张无私奉献。
有人怀疑幸福信仰能否像宗教信仰那样具有追求的魅力。人都是要死的,突破生命的有限而实现永恒,满足了人的生命可以延续的愿望,这是宗教的魅力。为此,宗教以灵魂与躯体分离,可以转世、可入天堂而不灭得以永恒。
幸福信仰同样可以突破生命的有限而实现永恒,这就是精神可与躯体分离,虽然人死了,精神永存。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获得了永恒。孔子的思想承传了几千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人类永远纪念他们。普通的工人、农民、教师、商人、公务员……也都可实现永恒。
只要你的生命存在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快乐和幸福,这就是永恒。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回到母校,学生们问:什么是成功?巴菲特回答说:当你死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在怀念你,这就是成功。
《宣言》强调精神幸福之所以值得追求,就是可以永恒。“思想家的智慧、科学家的发现、艺术家的作品、企业家的成就、劳动者的服务都可以实现永恒。权、财、名,只有用来造福大众才具有永恒的意义。精神的伟大、崇高、无限可满足人世的追求、实现人生的意义、填补人间的不平。”
天底下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永恒,实现永恒就是幸福,这就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按照幸福信仰,你只要好好“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就实现了生命意义,精神永在,生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