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负是高还是低


  毫无疑问,中国税负重、民众痛,已成共识,这才有《人民日报》发文称,“中国大规模减税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税负到底是高还是低?

  记得两年多前,福布斯杂志曾发布“税负痛苦指数”榜单,其中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第二。很快,财政部负责人驳斥说,福布斯的计算方法“很不科学”。该负责人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计算,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6.4%,2009年为25.3%,而2009年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36.4%,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40.8%,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2.9%。由此看来,中国的税负水平并不高。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说:“税负现在是一个非常混乱的问题。这次财政部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讲了三项收入,一项是公共财政收入,去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为10.37万亿元;一项是中央政府基金收入,去年为4.14万亿元;一项是中央所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去年为765.02亿元。三项预算收入加总一共是14.6万亿元,比照2011年GDP47.2万亿元计算,这三项预算加在一起大概占GDP的比重是31%。”但许委员强调,还有两项政府收入没有被包括进入预算报告中,一项是地方政府收费,一项是金融系统的经营性资本预算。“如果我们考虑到其他还没有包括进来的那部分的话,我想这个比重大概有35%”。以许委员前税务总局副局长、现任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的身份,35%这个数字应该是权威的、可信的,这已接近世界各国的平均税负36.4%,而中国人均GDP刚刚越过4000美元,在全球排名105位。

  毫无疑问,中国税负重、民众痛,已成共识,这才有《人民日报》发文称,“中国大规模减税时机已经成熟”。但谁都知道,“大规模减税”云云,只是舆论造势说说而已,别的不讲,2002年以后,我国就开始提出“结构性减税”,但财政收入却从2003年前的2万亿元猛增至2011年10万多亿元,其占GDP的比重从17.56%增至21.98%。

  问题不在于是“大规模减税”还是“结构性减税”,而在于税负高低必须真实透明,在于税收收入理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当前来说,至少可以做好“三个1万亿”的大文章。

  三个1万亿者,一是财政超收1万多亿元。按照去年全国两会通过的财政预算,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8%,为91220亿元,结果实收103740亿元,增长24.8%,超收1.25万亿元。现代国家的治国理念是税收法定,但政府预算和财政收支必须得到纳税人的同意、受到纳税人的监督。税收决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政绩的体现,所谓财税收入增长快,得益于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好的解释是苍白无力的。

  二是银行利润超万亿元。银监会数据,去年商业银行净利润达到10412亿元,同比增长36.3%。但恰如许善达委员所言,“金融系统的经营性资本预算”是空缺的,上万亿元的银行利润没有上交国家一分钱,更遑论监督和惠民。

  三是央企利润近万亿元。去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989亿元,其中国资委直接管辖的央企实现净利润9000亿元。而这近万亿元利润,进入国家预算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才区区765.02亿元,比例仅8.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公共资源收益全民共享。三个1万亿都是公共资源,特别是国有大行和央企,性质上都是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理应全民共享。不少代表委员提出来将银行和央企的巨额税后收益切出一块,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有数据表明,目前社保缴费构成了居民向政府经常性转移项目的主要部分,占比达74.7%,而所得税只占20.3%。如果能在三个1万亿中切出一块,用于老百姓的社保缴费,这等于是提高了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比不着边际的“结构性减税”更实在,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