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真正的蓝筹


  一篇《呼唤蓝筹》的文章,作者对于新任证监会主席强调中国股票投资者选择产品上需要回归蓝筹这个事件进行了批评,并用到了“美邦三蛋说”,“天价厕所背后”这个个体事件来反思中国所谓蓝筹代表的是什么利益群体。指出当今中国蓝筹代表的是国有企业群体,依靠的是垄断利润而发展,并对于管理层呼唤蓝筹的强烈舆论导向进行了批驳。其实言下之意是,中国没有真正的蓝筹,没有真正的蓝筹也就意味着中国价值投资取向没有生存土壤。

  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好的。反思和质疑管理层的声音也是正常的。但反思之后的导向却并不一定符合投资者未来的生存取向。

  笔者以为,郭树清先生对于中国股市的当前问题看得比较深刻,其呼唤蓝筹的声音也并不一定代表着是针对国有大型企业,蓝筹的标准也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当然,现实中,中国国有企业盘踞股市比重较高是一个事实。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是郭先生的错。我们要用到与时俱进的思维看待中国未来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中国的蓝筹标准,需要市场人士自己去判定。郭先生也并未指导大家去投资国有企业。选择权在于每一个个体。

  而郭主席呼唤蓝筹的观点是积极的,是进步的。他是为中国的主流投资者需要回归到价值投资理念的开端。中国当前非理性投资过度。趋势投机成为当前的主流思路。这导致长线资金对于价值取向在发展中的困惑。而事实造成的就是,中国股市短期内的高波动和高换手率。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股市。信息传导并不充分的中小投资者当然受损最重。

  投机成为当前中国股市普遍的作业模式。过去积累的传统投机模式还未获得实质性的改变。3年来运行的做空机制也并未让大多数个体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未来波动将趋于缓和。做空机制的反向纠错还将继续教训市场。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而蓝筹群体所代表的价值投资取向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市场的重视和发展。一旦价差波动趋于平缓,内在价值将成为投资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这才是价值投资获得青睐的基础。

  当前阶段,中国股市要大力度建设真正蓝筹形象,还需要进行系统改革。充分披露信息,更多让投资者进行自由选择,对于大型机构集体操作新股的行为进行严格监控,对产品进行严格市场化监管和约束,投资者最终会信任监管层,信任政府。这样公平、公正、效率的股市环境才会出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时代的进步,股市的进步,参与群体的进步。这个是时代的必然。市场存在的基础就是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中国股市基本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制度建设期。目前是不断完善制度环境的问题。当然,深化改革的步伐不要慢,积累的矛盾越早解决越好。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