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公示从“芝麻官”开始?给掌声还是口水?


官员财产公示,又有了新的试水者。据《现代快报》报道,从2010年起,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要求新提任副科级领导干部建立财产申报制度,本人如实填报财产申报表,并在所在单位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监督。目前已有四人申报并公示,今年还将有12名新提拔干部进行财产申报。无锡市纪委称有望以后在全市范围内,甚至更高级官员中推广官员财产公示制度。(2012-03-01 新京报)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有关官员财产申报的问题,曾经引起无数次讨论,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因而无锡的这一“新政”甫一曝光,便再次引发了一场热议,也再次引来一些质疑——既然要搞公示,为何只是推出这些副科级“芝麻官”?

然而对于北塘区的新官财产公开改革,新京报发表社论称: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国内并无成熟的做法,也就格外需要地方政府摸索前进,并取得可资借鉴的经验。因此,即便无锡官员财产公示的“起点”不高,相关的配套制度也不健全,但是,积极“破题”总比观望等待强。法制日报则认为:这是一条有别于疾风暴雨式的“休克疗法”的渐进改革思路,体现了以增量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战略思维。这样的制度安排,显示了新官财产公开制度的发展方向——退休官员、现任官员的财产是存量,新任官员、后备官员的财产是增量,从增量入手打开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大门,申报、公示财产的新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新官逐渐变成“老官”,官员群体中公开财产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大。

据了解,早在1987年,就有人提出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想法。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文件。新疆阿勒泰、江西黎川等地也进行了官员财产申报的实践,但其结果要么是蜻蜓点水、昙花一现,要么是不了了之、杳无后续,而在这种只听雷声响、不见雨点来的灰色幽默当中,关于建立健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呼声更是日益高涨。

应该说,公众对官员财产公开的单相思已经到了既可怜又可悲的地步,而回顾官员财产申报的实践和历程,却又不得不生发出一种“路漫漫兮”的愤懑与感慨。但他们又哪里晓得,要想触及许多官员的实际利益,并将一些官员采取非法手段攫取的大量灰色财富曝于光天化日之下,岂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如今,无锡市北塘区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上刚刚开始了一些探索,却又被批评为“不敢大刀阔斧搞改革”、“改革立场不坚定”、“专拣软柿子捏”等等。怪哉,我们究竟是是有想要一个稳扎稳打、步步渐进的官员财产公开结果呢,还是原本就对官员财产公开抱有严重抵触情绪而不愿意看到一些卓有成效的战略实施?

官员财产公开拿“新官”开刀固然难脱不敢动老干部奶酪的嫌疑,拿“芝麻官”说事也固然难脱“起点”不高、效果不大的嫌疑。但试想一下,在这个利益高于一切、官员财产申报阻力极大的年代里,这种先以新提拔副科级干部公示、逐步扩展到更高级别干部范围的“以增量带动存量”的改革之路,难道不正是一种突破性的战略选择吗?

在反腐倡廉、社会监督等制度还没建成的情况下,大面积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而在逐步推进官员财产公开的过程中,每一个地方的尝试和努力却又都是值得尊重且应该给予鼓励的。设若我们总是习惯于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来推测来批评,那么其结果也只能是像很多地方推出的官员财产公示那样,往往在舆论的旋涡中没有坚持多久就中途夭折或者无声无息了。

就中国的国情来讲,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从新任官员、级别低的官员做起,一是可以不必担心瞒报、漏报。比如,一个官员现在有5套房子,今年可能只报了1套,那么其他的房子明年报不报?升职的时候报不报?如果每年都不报,一旦被发现就只能说明是“有问题的财产”。二是可以推动更高级别官员参与申报。如果一个总是逼着下级公开,自己却不公开,那么他所推行的这项制度还有意义吗?况且新提拔干部将来总是要走向更高级别岗位的,从他们开始岂不是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推进一步?

记得有一首儿歌唱到,“如果想让我好你就夸夸我!”对北塘区在官员财产申报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无锡市“在更高级别官员中推广这项制度”的表态,我们为何就不能也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给其一些掌声和鼓励,让其进一步推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全面开花结果呢?!

(李吉明201231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