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史 杂 论(164)
2012-2-8
近两天我集中看了看网络上有关中国问题和中国改革发展方面的帖子。有些收获和感想。希望和诸位交流。
第一、目前中国的问题很多,也亟待解决。但是所有的文章和讨论都未说明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未来世界发展方向不明确和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能不能和如何判断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和如何正确的判断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原理,不仅是现在制约性决定未来,而且未来导向性决定现在。可以说,在不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的情况下,就无从判断现实的情况。现实和未来是相对的,互为条件的。没有任何可以脱离了未来而明了的现在。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过的,他要在较为发达的英国而不是在落后的德国研究资本主义的原因,要从发达资本主义形式看资本主义,才能够看清资本主义的规律。
从九十年代起,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们就在思考和研究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出版了一本书。结论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不清楚,也不知道如何走向目标。“占领华尔街”运动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螺旋形的发展。没有螺旋发展过程就没有阶段,就没有逻辑。逻辑是对螺旋发展过程来讲的。平面没有逻辑。可是所有的研究都没有讲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螺旋形式过程是怎样的。从而所有的文章和讨论都是平面的或直线的讲中国的问题和中国的发展。所以很少有文章说明中国问题形成的阶段性,中国发展的阶段性。所有的文章都缺少足够的逻辑性。
第三、历史事件是由诸多的因素形成和导致的,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或导致的。现在的很多文章对于文化革命的批判都是从单一要素或因素来说明的。这就必然导向历史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决定历史事件的诸多因素中,有核心因素和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而这些因素为主要的或核心的,时而另一些因素为主要的或核心的。不讲主要因素的变化,实质上还是单一要素决定论,也还是唯心主义的。在文化革命中也存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主要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不都是毛泽东单一要素。
第四、任何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是以它的社会生活方式为直接的基础。社会生活方式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分工的前提。研究历史必须说明或说清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不讲社会生活方式的历史研究必然是历史唯心的。我们有一种简单的观点,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实际上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制约社会生活方式,同时又要通过社会生活方式反映出来。生产力并不直接决定社会变革,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方式决定的。(落后的满清政府并没有提高生产力,却统治了中国三百年。是因为保持了原来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简单的观点是由于当初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原理而造成的。
现在的各种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发展的文章,都没有把观点放在中国的生活方式这一基础上。这就造成了不确定性。未来中国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如何决定了改革开放。
顺便讲一句,我们党讲了几十年“为人民服务”,从来没有讲“为社会服务”。在取得政权之前还可以。在取得政权之后,不讲为社会服务,仅仅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一句没有意义的空话。因为“为人民服务”必须是通过“为社会服务”才能够实现的。
第五、所有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发展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缺失,即不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资本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是什么等等。因为这个问题是根本的。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讲过,他并没有研究共产主义,他仅仅是研究资本主义的过程。在研究资本主义未来的消亡时,提出了它消亡的一些条件,如按需分配等。(后来的学者和革命家们就直接拿来作为共产主义的标准)既然不清楚共产主义是什么,又如何说清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现实问题呢?
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党政分开。只要分开了,就不用监督共产党了。反而是共产党监督执政者了。这可能也是毛泽东当年的设想之一。
出了以上情况外,在论证和研究中还大量存在不科学的使用概念的情况。任意的使用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是当前研究中的一个特点。比如“可以”和“可能”,一个偏重主观,一个偏重客观。在使用中不可代用。
以上见解仅供参考和批评。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