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影评:人性光照《初学者》


    才刚揭晓的美国电影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可谓是老字当头:老气横秋、老马识途、老将挂帅和老当益壮;老故事、老摄影、老场景和老演员。已经获得了奥斯卡奖17次提名,并最终高唱“梅花三弄”的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自不必说,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居然打破了奥斯卡奖获得者的年龄记录,以82岁的高龄圆梦耄耋!
    也因此,我才注意到了让这位奥斯卡奖的最年长者梦想成真的影片《初学者》(又名《新手上路》);也才知道这位满头银发却是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就是在中国曾引起极大反响的美国经典名片《音乐之声》中那个英俊潇洒的饰演孩子们父亲的大帅哥。真想看看当年风流倜傥的大众情人,如今被岁月打磨成了什么样子;我这才看了他的圆梦影片《初学者》。尤其给我带来意外惊喜的是:这居然是一部同志片,由于物以类聚的原因而应该更早地注意到这部影片的我,之前却完全没有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存在。
    影片名为《初学者》,更完整地说应该是“爱的初学者”,它有两层内涵和一层外延。两层内涵是:儿子在从小生长的家庭里,饱受父母貌合神离之精神苦痛而对夫妻情感感到茫然和不自信,在人到中年后,还是涉情场未深的爱的初学者;父亲在老伴去世时已是风烛残年、75岁高龄的老人了,可他在这即将走入人生终点的时候,才开始和他心仪已久的中年体能教练同性情人,成了出柜同性情人关系的爱的初学者。一层外延是:我们这个误解多多、也歧视多多的社会里,人们什么时候,才能真真成为宽容、博爱的爱的初学者呢?
     影片中父亲和母亲的感情线,虽着墨不多,却引发了我对人生、人性、人间和人类的多方位思考。父亲和母亲出生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父亲在十三岁刚刚性成熟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是个同性恋者,然而,他却像太多世界各地的同性恋者一样,为此而压抑了几乎一生。婚姻文化和生育文化合二为一的主流文化,让没有生育可能的同性恋者不得不带着浓重的羞耻感和罪恶感,甚至要冒着坐牢和杀头的危险,拼命要掩饰自己的性倾向,父亲正是如此。他也像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男同性恋者一样,到了二十多岁适婚年龄的时候,找个女人结婚,和她一起过日子,和她一起生孩子;这样才会表现得正常,也才有可能在公认正常社会的正常法则下,正常地生存下去。
    有些异性恋者,甚至是不自信的同性恋者自己,都会简单幼稚地想:男同性恋者既然喜欢的是同性,他和异性在一起的时候又怎么会有爱的激情呢?如果没有爱的冲动,爱的过程又是怎么完成的呢?没有爱的交融,爱的结晶又是怎么诞生的呢?这是一个实际上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手淫的体验,自慰尚且能产生性冲动、性快感和性高潮,我们不能说每个有过自摸经历的人都是自恋吧?那么,在他人的辅助下达到了性高潮,又有什么难理解的呢?为何一定要把辅助者和爱恋者硬拉在一起来相提并论呢?
    未来的父亲在认识未来的母亲的时候,诚实地给她说了他更喜欢的是男人,未来的母亲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和惊恐万状,也没有悲痛欲绝和溜之大吉,而是非常难得地对未来的父亲说:这并不重要,我能帮助你!于是,这个心地善良又通情达理的女子就心甘情愿地陪着这个天性如此的男子,演了长达四十四年的婚姻大戏:白天,她在更多的闲暇时间里带着儿子出去游玩;夜晚,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种生活:丈夫走过来淡淡地给她道声晚安,然后抛下她自己独自去睡了。这个女人也像太多男同性恋者的妻子,也就是同妻那样,不得不把她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她逐渐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妻子,她记住了自己只是个母亲;她的世界里丈夫越来越成为了一个符号,儿子则越来越成为了她感情的全部寄托。
    太过残忍的是,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出现在这一位母亲身上,仅在中国就被专家们最保守地估计,当前就有三千万个家庭里面的三千万个女人过着这种人性桎梏下生不如死的日子!而她们自私又偏执的老公们却要这样认为:女人本来就无所谓性快乐的,贤妻良母就应该是以孩子和家庭为重,而不是以性爱为重的。自私让男同们心安理得,自卑让同妻们忍气吞声。可我却觉得这对原本是血肉之躯的女人们来说太不公平了:男同们的性倾向难以选择,可是否需要拉一个无辜的女人来做自己天性遮掩的殉葬品,却是可以选择的吧?
    这部影片故事框架的耐人寻味,还在于编导给这位同性爱的父亲配了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母亲。这位母亲为什么在明知道男友是同志之后,还毅然决然地要嫁给他呢?因为她在这之前早已饱尝了人世间的苦难,用一句我们中国人曾经很熟悉的样板戏里的名言来说就是“穷不帮穷谁照应”。这位母亲出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里,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黑人,她也因此拥有了一半犹太血统和一半黑人血统。她的犹太血统让她在出生之后,面对巨大的社会敌视和政治压力,想方设法地逃避和躲藏;就在她后来的丈夫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者的十三岁的同一个年龄时,她也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她的犹太血统暴露后,她被学校的运动队无情地清除了。至于她所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里,她的黑人血统給她带来的屈辱,影片没有讲,也不需要多讲了;同样是在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也获得了一尊最佳配角奖杯的影片《帮助》帮她讲了: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之前,黑人在公交车上要给白人让座,黑人作为女佣人在白人家里打工,不能和白人主人甚至是主人的白人朋友们,共用一个卫生间。原来,这个母亲从小就是在血统所带来的恐慌和皮肤所带来的歧视中,心惊胆颤地长大的。这我们就明白,她为什么在得知男友的同性恋倾向之后,说她能用婚姻帮助他了:她太知道一个被社会大众和社会舆论所压榨的人,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生活压力了;与其说她是在用女性的情感做婚姻殉葬,不如说她是在用天性的善良帮助一个同样是饱受社会歧视的可怜男人!
    知道了这对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之后,我们猛然间会有这样一个认识: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和这个星球,究竟是怎么了?我们曾经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究竟是怎么了?社会需要弃恶扬善和匡扶正义,这是人所共知的,可是,不论是何种惩戒,最终落在完全不能靠自身的行为、操守和修养来控制的人的本能、本性和本源身上,是不是就显得对我们的人类同胞们太过苛求、太过恶毒、也太过残忍了?惩前毙后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惩罚了先前的违法犯罪者,后面就没人敢来犯、重犯和再犯了。然而,那本身就是天生如此的东西,却要让不幸遗传到了、出生就带了某种特质的人,在人生和人间饱受苦难,这未免太不公平了吧?肤色是黑人还是白人,血统是犹太血统还是非犹太血统,性倾向是爱同性还是爱异性,这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早就打上了家族或是天赋的烙印,谁又能选择谁又能改变呢?
    好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戏内,父亲在年届七十五岁高龄的时候勇敢地出柜告诉儿子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并在人生最后的四年里和他心爱的男友相伴度过;戏外,黑人血统的奥巴马走上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总统宝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同同志婚姻了。这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宽容、博爱,也越来越尊重天性、人性了。然而,不管是自身的认知,还是社会的接纳,我们有没有走向完全意义上的天性尊重呢?这部影片想要引起观众思考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哪些方面、在哪些地方和在哪些时候,还在对有某种肤色的人、某种血统的人、某种性倾向的人或是某种其它特质的人,进行着打压、歧视、虐待和折磨呢?更广泛和博爱的自由空气,更宽容的人性关怀和天性尊重的阳关,什么时候才能更充分地扩散和照耀到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里呢?